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积极面对的挑战。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结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学情分析、工程案例、信号处理杂谈等,将思政元素“如盐入水”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方莉 《教育》2024,(5):73-74
<正>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课程思政教育指导纲要,旨在提升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使其与课堂建设相融合。2017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推进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思政教育与常规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融合是国家对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类课程具有紧密关系,通过艺术设计实践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立足工匠精神才能设计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进行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研究,意在明确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课程思政宏观背景实现艺术设计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有机融合。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融合需要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做到充分理解,转变教学引导观念、创新教学组织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实践教学力度、加强专题性思政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提升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电工学课程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覆盖专业多,学生数量大,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本研究从电工学课程思政思路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5.
葛杰 《江苏教育》2022,(4):65-68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五年制高职"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确定课程思政点和确立思政育人目标,为此,架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并依据教学内容重新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思政切入点、育人目标等,是提升"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应担负起政治领导的主体责任。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切实履行政治领导责任,加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想引领和业务指导作用,在教师教育、监督评估、奖励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体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作为衔接多元语言文化的人文学科,持续性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爱国人才,切实解决语言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利于语言专业迈上新的发展征程。将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作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媒介,深度探索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可以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政元素的全方位渗透,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建设对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且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取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以OBE理念为指导,对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思政元素挖掘、培养目标设定、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评价等角度开展研究。将OBE理念贯穿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各个阶段,以培养目标作为导向,探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思路提供理论支撑,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法学课程虽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法学专业课程天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法学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法律人才的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若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课程思政内容恰当适时地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就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升级的集中体现。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和工匠精神培养交相辉映,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以《传感器应用技术》为例,探讨工科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的组织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教书育人成效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深入挖掘大量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职业责任感等,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为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中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课程思政、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中构建思政教学体系、专业思政教学改革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研究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以土建类专业课程为例,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实践和研究,依托“五双合一”的现代学徒制育人平台,以企业实战项目为主线,将知识能力培养与素养培养相互融合,将“思政”元素嵌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传“工匠精神”造百年建筑,以“科技创新”圆复兴之梦,做“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创新”的新时代“四有”建工人才,实现课程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团队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挖掘园林植物保护相关的名人事迹;经典案例、社会热点、课程专业知识对跨学科的创新启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优良的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课程的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目的。  相似文献   

16.
郭畅  魏伟 《教师》2023,(22):114-116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而不同专业课程具有不同授课侧重点,以专业方向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至关重要。文章作者针对能源动力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知识主线及不同知识模块间的联系,随后提出了以能源动力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主的课程思政主线,并挖掘了不同知识模块对应的思政元素,最后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从而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基于"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特点及教学问题为依托,提出在工匠精神视域下与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融合的必要性、现有基础与保障以及基本思路,同时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两层皮,思政资源不充足,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探索思政元素切入点,并建立工科课程科技思政元素库,以案例分享的形式对专业教师开展思政能力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融合思政元素,最终使得课程思政落地实施,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培养学生新时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定笃行的“硬科技精神”,实现思政+专业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符荣 《辽宁高职学报》2023,(5):58-60+78
为了更好地探索职业院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专业思政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能胜任化工生物技术领域有用之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为生物化工技术专业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与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实验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进行了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其次,阐述了课程思政导向的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实验环节的育人宗旨;最后,提出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策略。实践表明,该策略能够较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实验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