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休闲审美是以一种美学的生命情怀观照人类休闲活动,从而提升休闲的审美境界。闲情即“休闲感”,具有这种休闲感的人,会在心中升起想去休闲的冲动与愿望;闲趣意味着在休闲当中主体自我获得了审美情趣或审美趣味;闲适昭示了一种审美境界,它是生命意义的获得,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本真自我的回归。人类的休闲审美活动正是由闲情而闲趣,进而上升为闲适的境界,这既是中国古代休闲审美文化的智慧,也对现代人类的休闲文化有着普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动休闲作为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象化活动,它的审美本质就是主体在审美志趣引导下,发现意境.运动休闲的意境指在运动休闲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运动休闲的意境美指休闲者成为审美者后进行自观,或整个运动休闲成为审美对象被他观,以运动形式中蕴含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形",以康德美学范畴的审美愉悦为"导向",领悟意境,实现运动休闲向美学的语境转化,审美主体对意境进行观照后,体验或领会到的借助于运动休闲的意蕴和情调隐喻的美.运动休闲者把握契机成为审美者,发现美的意境,领会和感悟优雅的情调与情调.实现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3.
运动休闲作为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象化活动,它的审美本质就是主体在审美志趣引导下,发现意境.运动休闲的意境指在运动休闲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运动休闲的意境美指休闲者成为审美者后进行自观,或整个运动休闲成为审美对象被他观,以运动形式中蕴含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形",以康德美学范畴的审美愉悦为"导向",领悟意境,实现运动休闲向美学的语境转化,审美主体对意境进行观照后,体验或领会到的借助于运动休闲的意蕴和情调隐喻的美.运动休闲者把握契机成为审美者,发现美的意境,领会和感悟优雅的情调与情调.实现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4.
休闲审美是一种具有解脱性、自由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休闲活动中审美的心理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休闲审美心理准备、休闲审美心理观照和休闲审美心理效应三个阶段.休闲审美心理准备阶段是进入休闲审美状态前的心理预备阶段;主体休闲审美活动之前,有各种各样心理因素影响主体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注意.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主体心理内在机制的活跃,影响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与丰富性的形成.休闲审美心理能与构成它的心理因素相契合,完成主体在审美休闲活动中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5.
身体与休闲     
身体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两个核心范畴。身体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自身存在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在审美关系中,人的身体应该具有三个层次:物质身体或者肉体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人的身体美应该也有这三个层次的内涵:物质身体美,符号身体美,精神身体美,最理想的应该是三者统一的身体整体美。休闲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非实用性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规定了休闲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相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在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共同视野下,休闲活动实践必须关注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全面发展,并且一定要遏制物质身体欲望化的纵欲主义,防止符号身体消费化的过度消费,阻止精神身体平庸化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时尚,努力提倡在休闲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做到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谐发展,自由展现。  相似文献   

6.
休闲生活是生活世界的重要场景之一,当哲学超出关于世界本体问题的纯抽象地争论转向生活世界时,休闲问题就成为了倍受关注的焦点。把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以20世纪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为参照,充分重视中国哲学的生活智慧,对休闲问题加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作为休闲活动的劳动、社会交往和消费中,人不断展现着创造的力量,印证着交往的自由,彰显着理性之力与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的完整性要求在体育文化实践中关爱主体的精神需求,运动休闲中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也要求关注主体的精神愉悦。主体对自由时间与主观合目的性的掌握使把运动休闲视为审美游戏具有了可能。在主体实现运动休闲的审美游戏化后,对运动休闲中美与自由的观照,促使了运动休闲中主体层面的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变迁,休闲文化被严重的污染与扭曲。文章认为,休闲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休闲活动中主要彰显为自由、道德、教育三个要素交集的结果。自由是休闲活动体验的基本元素,道德是休闲活动开展的伦理准则,教育是休闲活动践行的基本途径。有效的休闲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休闲文化的道德观。休闲文化健康发展,休闲活动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水宝地先是道教修炼时选择的环境,后来成为国人评价环境优劣的笼统术语。文章从揭示风水宝地的道教内涵入手,指出风水宝地在审美意义上具有闲适美、秀逸美、幽静美、中和美等审美因素;在休闲意义上继承了道教休闲观,体现出淡泊宁静、纯粹从容、和谐有情等休闲特质,对发展当今休闲与审美理论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实证为基础的休闲学研究,由于对自由时间的机械界定,导致其容易偏离休闲活动的个体性特征。从字源意义上看,休闲首先是表现为某种具体的活动或状态体验,而非时间。因此在文化的意义上,休闲学研究应当开始于对休闲个体的具体观察。从处于休闲活动、状态中的个体意识特征的角度而言,休是“知己”,闲是“味己”。休闲的实质,就是对个体生命特征与意义的认知和关注。个体通过健康、个性化的休闲活动,获得对生命的审美体验,也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进步。  相似文献   

11.
论娱乐与审美——娱乐体育的基本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娱乐是“精神要素”的基本属性概念,比较了娱乐与审美的异同,把娱乐体育的本质理解为对美的境界追求。进而阐述了娱乐体育具有主体创造性和美的欣赏两大基本特征。以审美的技术与文化行为两种范式,初步论述了娱乐体育对繁荣时期体育文化起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分析,认为教师独特风格是教育实践关的形式,流畅体验是教育实践美的主体感受,自由创造是教育实践美的智慧,实践伦理是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升华.教育生态是教育实践美的生命关照,教师合宜的行为是教育实践关的形象.身处“同一心境”是教育实践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层次美试探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层次的,所以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美,以及对自然美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结果——艺术美也是有层次的。层次美在现实美和艺术美当中普遍存在。从层次美的视角研究美,将引领我们进入审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指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境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的意境美和意象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社会领域、精神领域.而精神领域的生态危机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具有不可遏制的恐惧性.人们在精神困境中不断挣扎,寻找美好的精神家园,寻求“诗意的栖居”.黄碧云的小说通过书写人性的异化和存在的疏离化,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展示人的精神生态困境;并通过书写人物对自由的追寻、与命运的搏斗、对男权的反抗,透露出黄碧云小说对人类精神生态美的探寻.  相似文献   

17.
室内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是人们起居、工作、学习、娱乐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对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对单一空间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根据空间类型的特性对空间进行转变或对其特性进行加强;对由多个单一空间组成的复合空间进行再创造时,我们除了运用这种方法外,还要将这些单一空间有顺序地排列起来形成空间的序列,并突出重点。我们还要关注再创造中的整体问题。这样才能将我们的空间改造得丰富多彩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翻阅路翎的小说,我们常会被其中纷繁呈现的人物和文字中的情感力量所撞击。因为他的小说构筑的是一种混沌式的迷宫境界。本文从内在意蕴与外在美感入手,试图廓清路翎小说艺术世界的构建要素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曲抒写自由、歌颂和谐生命的优美乐章。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生命的和谐;所蕴含的生态情怀是值得玩味的,它能将人带入一种富有和谐之美的生态美学境界,从而得到对自由生命的诗性体验。  相似文献   

20.
对包含《七发》在内的汉代七体赋,我们从不断模拟翻写的文学事实出发,讨论其创作动机和由此彰显出来的汉人欲望世界和游戏心态。他们把本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现实追求推衍到极致,对美食、美色和宫室娱乐作了帝王般的穷奢极欲描绘。而七事内容的随意安排和被劝主人的被动处理,又可见汉人的游戏为文心理,以及对世俗享受的沉溺、向往和与不同时期的现政权所发生的离合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