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宝玉和维特这两位爱情王子,他们的爱情悲剧折射了18世纪东西方两个不同国度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残忍。宝玉和维特在爱情的磨难中确证自己、升华自己,以致毁灭了自己,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不可能有圆满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抒情散文《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揭示歌德笔下维特这一人物的信仰体系,来反观他与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维特的爱情实际上维特信仰的栖居之所,从而使我们对维特的"信仰悲剧"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性抒情散《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伤疤情结”,表现出对少男少女的质朴的关爱和牵挂,可谓其青春系列散中的又一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5.
唐晓琴 《文教资料》2010,(12):10-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悲剧性。在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的婚姻观所造成的,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同时也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宝玉,从而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本文将从封建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进行一些探索,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下,宝黛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然为社会现实所不容,必然遭到封建家长的残酷扼杀,必然会有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志同道合型的两心相融。可他们的“志”和“道”与贾府当权者培养其接班人贾宝玉读书上进的宗旨背道而驰。这就自然 在宝玉的婚姻上来个以“钗”代“黛”。由此就导致他们三个的婚姻都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是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虽然都是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都很艰辛,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他们都同长辈作了斗争,结局都双双殉情。这两部作品虽然相似,但是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悲剧结局的差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了在爱情婚姻悲剧背后“拥林派”和“拥薛派”双方实力背景,同时指出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宝玉的贴身丫鬟花袭人,有可能成为这出爱情悲剧天平的最后一块砝码。  相似文献   

9.
马斯内根据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创作的抒情歌剧《维特》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主要反映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歌剧中所表现的是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性,而不是小说所表现的爱情的不合理性。纵观整部歌剧,剧情虽简洁但却扣人心弦,作曲家把维特在不同时期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他内心所表现出的嫉妒和痴情、痛苦和无奈、悲观和绝望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石坚 《文学教育(上)》2010,(13):102-103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大多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残害下的悲剧。笔者认为,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的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其性格及生命感使然,是对生命孤独感超乎寻常的体验的必然结果。正是对生命哲学层面上的体恬,使黛玉将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和归属,这份太沉重的爱情成为黛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最终耗尽了她美丽而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蘩漪以其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两者的悲剧命运既有惊人的相似性,又表现出显著的不同。他们在执着地追求幸福、爱情这一进程中,既面临社会、家庭的迫害,男性的背叛,亲情的牵挂,又受自身性格所局限。探讨两者悲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可以更清醒地认识两部伟大作品中女性爱情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唐人婚恋题材小说中的某些作品,弘扬了一种超越现实各种束缚的主观追求精神,这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而且还给人以人格的提升和审美的享受。其中两种模式——“心诚志坚”模式与“离魂追随”模式,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与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对后代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4.
《心爱的树》和《隐秘盛开》是蒋韵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书写爱情的两部力作。蒋韵笔下的人物,爱情是他们刻骨铭心的精神追求。为了获得爱情,他们以一种义无返顾的姿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追求、守护,爱情是他们活着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蒋韵用她充满苦涩而不无亮丽的爱情悲剧表达着她对人的终极关怀,显示着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爱情小说,描述了主人翁裘德与两个女人阿拉贝娜和淑的感情纠葛。通过裘德对两个女人前后不同的态度变化对比,作家哈代试图向读者说明:直白的爱情易让人很快生厌,而恋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则会使爱更富魅力。从而展示了作家独特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7.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诗的特点。歌者或是倾诉感慨时事的忧愤,或是抒发人生短暂的感叹,或是展现思念的悲苦、爱情的不幸,大都具有很浓郁的悲情色彩。通过对汉乐府诗歌的分析,探讨其悲情主题的表现及其风格特征,能够进一步探求其悲情主题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凌丽 《鸡西大学学报》2008,8(3):141-142
通过对《荆棘乌》中女性爱情心理的剖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爱之哲学的特殊意义,肯定女性对命运抗争的方式和坚守爱情的胸怀,同时反观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方方小说爱情悲剧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方的爱情小说采用爱情错位模式展示了心心相印的恋人无法成为眷属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人性的弱点和偶然性因素的介入是造成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经历了爱情悲剧的女子选择了两种人生形式:一是归顺,二是反叛,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方方通过双重悲剧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甚至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