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确认识邪教的本质,是公众抵制邪教煽诱,政府打击邪教非法活动的首要前提。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新兴宗教的一种恶变,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法轮功”是邪教,不是宗教,“法轮功”反对真正的宗教。宗教都有自己独创的教义体系,而“法轮功”邪教中的很多术语是从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中剽窃过去的;“法轮功”邪教与正统宗教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而“法轮功”邪教没有自己的经典;宗教是受宪法和政府保护的,而“法国”邪教是被政府依法取缔的。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说"法轮功"是邪教?如何认识它的邪教本质?"法轮功"邪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并从欺骗性、危害性和反动性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说“法轮功”是邪教?如何认识它的邪教本质?“法轮功”邪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年,并从欺骗性、危害性和反动性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相似文献   

4.
积极参加反"法轮功"邪教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几名“法轮功”痴迷者自焚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暴露了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卖身投靠国际反华势力,妄图颠覆国家政权的险恶用心和政治目的。事实说明,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斗争。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决不能坐视“法轮功”邪教把魔爪伸进校园。中国教育学会作为群众性的教育学术团体,在这场同“法轮功”邪教争夺青少年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哲学观点从"法轮功"关于"真、善、忍"说教的荒谬性,"神道"与"人道"的对立决定了"法轮功"所谓"善"的道德的伪善性和"反人道"本质,某些知识分子信奉"法轮功"的原因在于其世界观的不彻底和不完整性以及从宗教必须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规律来看"法轮功"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性质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法轮功"的邪教性质.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一步从思想上、理论上深刻认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对此还需要作出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为了廓清认识上的迷雾,有必要弄清这样两个关系问题:一是“法轮功”与一般封建迷信的关系。“法轮功”虽然也属于迷信,但它与一般民间封建迷信又不同。民间流传的一般封建迷信大...  相似文献   

7.
“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是现在世界上一个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它的危害已日益为各国所认识,一些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解决邪教的问题。中国处理“法轮功”问题是与国际社会对邪教问题的处理相一致的,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轮功”作为邪教,它的“邪”主要表现在其反文明...  相似文献   

8.
学生:高三政治常识讲到“法轮功”是邪教组织,要坚决取缔,并依法给予严厉的制裁。那么,什么是邪教?邪教是不是宗教?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会不会影响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邪教是一种国际现象,许多国家的邪教都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世界各国的邪教组织尽管形式不一,仍然表现出许多类似的特点。主要有:一、具象的教主崇拜替代抽象的神祗崇拜。  相似文献   

9.
邪教"法轮功"问题被国际化是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的.某些西方国家对"法轮功"的支持与其"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一贯政策一脉相承.邪教"法轮功"的反动性是其得到西方反华势力支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几名“法轮功”痴迷者自焚事件,是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危害社会、祸国殃民和残害青少年的最新例证,进一步暴露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暴露了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卖身投靠国际反华势力,企图颠覆国家政权的险恶用心和政治目的,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为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进一步认清“法轮功”邪教本质提供了一个血淋淋的反面教材。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绝不允许“法轮功”邪教危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2月1日,…  相似文献   

11.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金规则是全球各大文明、各种不同的文化,根据各自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提取出的一条普遍性规则。儒家的金规则与康德的金规则是两种典型的表达模式,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吉檀迦利》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具有世界影响的诗集。关于诗集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宗教颂神说、哲理抒情说和近代新福话来说;关于诗集中的“神”的内涵及主题思想的把握,对诗集中的泛爱思想、忧伤情怀等重要素的评价,都有许多不同观点。究其原因,有不同批评方法和视角的影响,但更为内在的原因是中、印文化精神的差异所致。实际上泰戈尔是以颂神诗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层探索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16.
金代居士李屏山在佛学、文学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一生追求儒、释、道三教合一,佛学为主,回击道学家们的恶佛、辟佛言论,阐明自己的佛学思想。这不仅促进了三教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的传播,而且还影响到了金代的文学风格。然而,由于三教是不同的学问,加之李屏山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佛学为主的,所以三教不但没有糅为一体,反而进一步凸显了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是一个多教并存的城市,至今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宗教场所,这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不但为塞外青城增添了靓丽的风采和非凡的神韵,也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吉礼产生于祭祀,吉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形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积累和演变中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的嬗变,从原始宗教到政治宗教的转变诸阶段。原始宗教转变为政治宗教以后,政治宗教就逐渐被完善为一套政治制度。吉礼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也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转变过程,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政治制度,吉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三教合一”,道教的凡人修道、立德求仙思想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主题与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息息相关,道教的修真求道被作者作为小说的一大重要主题有力地凸显出来。所谓“镜花缘”,取的正是镜花水月空幻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20.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民表达的是变革现实社会状况的潜在要求,民间宗教是中国民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其存在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这种组织方式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