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看,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人的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生活的要求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的过程。从社会道德生活主体的素质要求及道德主体构建过程的一般规律出发,必须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实现由“内塑型”模式向“外展型”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国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阶段,构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建设亟需对转型期道德观念进行导控,并采取措施保障优良的道德规范、创新的道德观念成为和谐社会共同奉行的社会准则。  相似文献   

3.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现代化、商业化、都市化,使人们过分看重物质而造成精神缺钙.如何正确昭示道德的现代价值,使人们能够勇敢践履道德,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和精神品味.争取过与物质生活相匹配的道德生活,享受道德人生,是时代对个体的也是对社会的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5.
汤舜 《教育评论》2012,(3):69-71
闲暇生活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存在着诸如网络道德失范、公民意识薄弱和缺乏健全的主体意识等问题。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开发与研制校本闲暇德育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闲暇德育体系,及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途径,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进行道德引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雷红薇  武秀芝 《红领巾》2005,(5):130-131
音乐特有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作用.音乐以文化娱乐等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道德建设.在音乐参与社会道德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音乐的优势,并使音乐作品与社会的道德建设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社会创制的为保障人的自由的实现而限制人的自由的一种必要边界。但并非任何道德所设置的边界都是合理的,亦即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是优良的。品德是人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结果,但也并不是任何品德都是美德。优良道德是美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是创制道德的主体,但并不是任何社会都能够创制优良道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优良道德的创制者。  相似文献   

8.
道德主体是道德原则、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的制定者、倡导者和推崇者。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中,我们应加强道德主体索质的培养,使公民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意识、诚信观念、责任意识等基本索质。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规束是基于理想、价值、责任、德性、内省等个人精神追求与自我完善基础上的自我控制或道德自觉.道德规束是确保制度正义实现的德性基础,是构建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核心要素,它在与制度约束、社会文化环境约束的交相辉映中共同实现对权力运行主体的持续作用、协同作用和整体作用,从而使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构建真正不落制度建设或道德建设的单向度而徒劳无功的窠臼.  相似文献   

10.
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需要全面的社会道德根基。良好的社会道德对于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积极地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优良道德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需要的新道德的呼唤。《新纲常》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