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汉经营西域的过程,《后汉书·西域传》载: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候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十六年(73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校尉以屯田,遂通西域,……。明年,始置都护、戊已校尉。……建初元年(76年)春,……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已校尉,不复遣都护。……和  相似文献   

3.
东汉"三独坐"是指当时的御史中臣、司隶校尉、尚书令,三者在东汉官僚制中地位崇高,这是与他们的职权相适应的。御史中臣、司隶校尉、尚书令三者各自相对独立地行使职责,且相互监察,相互制约,反映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孙吴继承汉制,设光禄勋、卫尉、城门校尉及三署郎将等职,但其是否如汉代一样具有禁卫职能,史无明载.五校尉之职皆由要臣担任,当与汉、魏之制相似.孙吴领军所见较少,而护军制度发达,武卫将军"典宿卫",为重要禁卫将领.禁卫诸督别具特色,尤以绕帐、无难、解烦督统兵众多,是孙吴最重要的禁卫武官.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6.
司隶校尉为汉武帝初置,在东汉时期司隶校尉的地位日趋重要,担任着京师百官以及京畿地区的监察任务。在曹魏时代,因为都城的迁徙,司隶部改为司州,长官仍为司隶校尉,沿袭两汉设置,在曹魏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往往皇帝或者当权者非常信赖的官员才能担任此职,考察清楚曹魏时代司隶校尉的任职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曹魏时代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立,现存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陈列馆,17行,行32字。篆额题"汉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此碑漫漶颇甚,许多字已不可辨。该碑点画方劲端严、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大小相间,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  相似文献   

8.
袁绍,字本初,汝南南阳人,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或称四世五公,势倾天下。袁绍幼年为郎,弱冠后为濮阳长。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初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为中军校尉(一说为佐军校尉)。少帝刘辩即位后,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晋升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司隶校尉。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对于投靠他的士人能倾心折节,因此,有许多士人“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何进被杀后,董卓之乱发生,袁绍被迫逃出京城洛阳,在渤海起兵讨卓,被推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在  相似文献   

9.
公元74年冬到公元76年初,东汉戍己校尉耿恭所部守卫金蒲城、疏勒城,遭到匈奴大军围攻.所部500人,300人支援车师全部阵亡,余200人坚守年余,直到援军到达撤退.  相似文献   

10.
东汉司隶校尉地位显著提高,其职权不断扩大与御史中丞、尚书令朝会时专席而坐,不但监察京师百官,而且成为司州的长官、,具有州刺史的监察诸郡国权力,其属员有都官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等,察举中央百官和所邻郡国违法乱纪之事,其职的威严为朝野所属目,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有个人叫郅恽(zhì yùn),济南人,是个教书先生。他很有名望,郡里推荐他当了孝廉,后来又做了洛阳上东门的一个小官。公元37年的一天,皇帝刘秀外出打猎。见山清水秀,獐狍奔逃,一时来了兴致,直到太阳西坠才回城。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关了,士兵叫门,郅恽拒绝了。刘秀亲自到城门下让郅恽开门,  相似文献   

12.
东汉时,曹操二十岁担任洛阳北都尉,一上任即在四个城门悬一套五色棒,规定凡有人违犯禁令,不管亲疏远近、豪贵低贱,一律以五色棒痛打。  相似文献   

13.
正第八章学隶三步曲二、加深加宽通过第一个步骤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书写基础,第二个步骤的任务,是巩固第一个步骤的临写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这个步骤的学习内容是《石门颂》和《张迁碑》。《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记述汉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原石在陕西省褒成县东北褒斜谷石壁上,1970年修建石门  相似文献   

14.
“轮台”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它究竟在哪里呢?“轮台”有汉轮台和唐轮台之分。《汉书·西域传》:“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轮台在南疆,即今新疆维吾  相似文献   

15.
羌汉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西汉中后期初现端倪,东汉时期急剧恶化,几乎与东汉王朝相始终。它不仅动摇了西汉中后期的西北局势,更波及东汉王朝整个国家形势和内部诸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界对羌汉战争的性质、战争动因、治羌政策、护羌校尉、相关人物及影响等六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方法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多元,评价日益客观。未来的研究需在问题的建构和综合分析、过程的动态发展考察、出土简牍的应用等方面着重发力。  相似文献   

16.
汉王朝时期是中原王朝政治版图扩大的第一个高潮期。西汉王朝每次对河湟羌作战胜利后,都试图尽可能地把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举措推行到河湟地区。在其政治举措中,每每推行郡县制,都曾引起羌人的反抗。汉宣帝时,仿武帝置五属国之策略,允许投降的羌人人居金城,设立金城属国。同时,还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护羌校尉。关于护羌校尉设置的年代,它与金城属国的属国都尉的关系,护羌校尉的职责等问题,至今存在较多的分歧,本文旨在探讨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台州远古为扬州之域,荒服之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东海王国,嗣后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为台州设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改名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为台州设郡之始。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撤并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徙治今临海城关,从此临海成为台州政治中心。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移驻椒江。  相似文献   

18.
《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颜师古注云“掌北军垒门之内而又外掌西域也”。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三》云:“西域当为四城……西四城域字相似,又涉下文西域而误耳。”今人多从颜说。如陈直《汉书新证》 (增订本) 一书即认为京城警卫由城门校尉负责,无需中垒校尉再司其事;武帝时无专职西域之官,正由中垒校尉兼之。今按:颜、陈之说均误,王说  相似文献   

19.
正【注释】[1]府君讳方:衡府君名方。讳:对君主、尊长辈的名字避开不直称。又,人死后书其名,名前称"讳",以示尊敬。衡方系东平国平陆人,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6年),初举孝廉,除郎中,历任胶东令、右北平太守、太医令、京兆尹、卫尉卿,终官步兵校尉。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卒于官,享年63岁。  相似文献   

20.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