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形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0页)。一、塑造新中国的崭新形象毛泽东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塑造者。为了在国际上树立一个人民民主国家的新形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提出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国家形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内外人民的情感态度与人心向背,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自身的形象设计。邓小平是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形象的主要塑造者。邓小平适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全方位地具体设计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形象思想体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塑造新世纪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邓小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为中心,较全面地论述了邓小平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建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主要从四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它的根本方向是“两为”,并与人民有血肉联系,必须塑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形象,必须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面对驱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和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认同的要求,新中国提出了主动塑造外交新形象的思想,设计了新的外交形象的基本内涵,规定了塑造者的基本素质,确立了塑造的基本原则,对外交形象作了全新的塑造,使新中国获得了并不完全与国力相称的良好的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强调自立自强,树立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奠定了中国国家形象理论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面向世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提出中国形象新的目标设计.新一届领导人又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课题,要求"树立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他们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及时高效地处理公共危机,改善并提升了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教师形象塑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教师形象塑造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准确、辩证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教师应该是“物质人”、“精神人”、“劳动人”、“专业人”的内外结合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谭文峰是山西作家中受鲁迅影响较大的一位,从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可以看到他对鲁迅有意的继承,又在新的历史和地域的背景之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可以分为五个类型:第一类是愚昧,保守的代表;第二类是觉醒者;第三类是讽刺的对象;第四类是悲剧性人物;第五类是女性形象的刻画.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流脉.  相似文献   

8.
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作品,同时也是音乐史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在塑造薇奥列塔的悲剧形象上,威尔第着眼于旋律的创造。他塑造的旋律形象既继承了意大利的传统,又有着个性化的旋律特点。薇奥列塔的音乐形象塑造主要表现在薇奥列塔悲剧形象概述、薇奥列塔爱情主题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文化传媒影视业的新使命。在电影等文化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塑造国家形象,发扬国家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针对电影艺术中,弘扬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将中国文化、历史的价值核心呈现的观众的面前,塑造国家形象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八十年代史诗性的文学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孙少平。他在拼搏进取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起具有平等观念、自主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的新的农民形象,标志着新的中国农民文化品格的开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中国形象观韦日平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形象进行设计,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杰作之一。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邓小乎最多、也最直接地论述了国家形象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承担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使中国的经济特区以一个崭新的形象站立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为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率先泼上了凝重的一笔。厦门连同深圳、珠海、汕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社会主义国家办经济特区,无疑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及其精采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经历了从苦难者形象到"新农民"形象的历史转变。农民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带有叙事者强烈幻想色彩与对"未来"良好愿望的叙事过程,一个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农村新人"、"新农民"、"新式农民"等等对"新"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和"新"农民持续不断被创造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问题,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在真实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描绘出中国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进而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唐人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性格刚猛的女性形象。她们敢爱敢恨,个性鲜明,其形象极富文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因而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她们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标志着女性文学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一直处于"他者"塑造的位置。当今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国人对国家形象的关注与焦虑日益突出,这种焦虑的背后隐藏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着部分作家曲意逢迎的畸形创作现象。文艺塑造国家形象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的平衡中找到突破点,彰显民族性。文艺实践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体现多样性,避免类型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