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捷 《湖南档案》2014,(12):40-41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唱红了一首名叫《时间都去哪了》的歌曲。它的细腻歌词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它的悠扬旋律让人回忆起往昔的美好。特别是伴随着歌曲,在舞台中央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父亲为其女儿拍摄的一些列关于成长的照片,照片记载着时间、记载着岁月,以朴实细腻的真情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2.
电影符号学诞生在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言符号学的基础上,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麦茨认为电影是电影创作者所创立的一种具有约定性和结构规律的符号体系,创作者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准则”才能创作出能够被观众正确解码的电影作品。影片《少年的你》通过遭受校园暴力的高中生陈念和街头混混小北两人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故事,引发观众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高考制度及自我成长等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影像符号角度分析了其场景符号、台词符号和人物符号,并从家庭、学校等角度分析了少年成长过程的困境与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唱红了一首名叫《时间都去哪了》的歌曲.它的细腻歌词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它的悠扬旋律让人回忆起往昔的美好.特别是伴随着歌曲,在舞台中央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父亲为其女儿拍摄的一些列关于成长的照片,照片记载着时间、记载着岁月,以朴实细腻的真情品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我想,种动人的不是照片,也不是歌曲,而是那内心深处的记忆.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们虽无法留住时间,但我们可以留住记忆,哪怕一张照片、一篇日记、一首歌曲……  相似文献   

4.
融合技术创新和新媒体传播让2017年央视"春晚"呈现诸多亮点,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晚会从编排结构、风格基调、视听语言、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借助高科技技术,晚会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盛大的节日联欢盛会.  相似文献   

5.
听说有位同行在一次新闻摄影展览会上,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对参观两幅并列悬挂在展厅的人物照片的观众情况作了统计。这两幅照片,一幅是在新闻现场拍摄的新闻人物,一幅是在非新闻现场(书房)拍摄的“名人”肖像。他调查的结果是:一小时内仔细看照片和认真读说明的观众,前者较后者多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这个调查作得好,它说明观众的欣赏水平是高的。作为新闻照片,读者所想要,所愿意看到的一定是有现场背景、环境、情节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照片。而非现场拍摄的照片就很难说它属新闻摄影范畴,严格地说它不具备新闻价值。照片《…  相似文献   

6.
翻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照片档案,那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承载着我校的沧桑历史,记录了学校从无到有、自小而壮、日益发展的步履和轨迹.在帧帧满载爱国热忱的照片之中,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这82年的办学历程中,海外爱国人士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受到他们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所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  相似文献   

7.
杜昊 《图书馆杂志》2023,(9):I0016-I0018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为少年读者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梁晓声用纪实的方式,细腻的笔端,朴素真挚的文字讲述了从儿童到少年这段时期“成长的烦恼”,字里行间传递着人世间相以沫的温情,撼动着人心。  相似文献   

8.
照片背景是荒凉的。天空密布的铅云和大树枯干的枝桠,在逆光拍摄下,透出空旷且稍许压抑的氛围,虽然已是四月天,仍让人感到嗖嗖寒风从背后掠过。照片主体是活泼的。一个顽皮少年张开双臂从树上跳下。倾斜地平线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体的动感;而仰视抓拍的方式,刻画出少年舒展的肢体动作,将他呼啸而下的快乐传达了出来。典型的“冲突”表现手法!用某种与主体情绪背离的叙事环境来反衬主体,表达摄影师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照片拍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附近的村庄。20年前,这个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惨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磨练中成长,平凡中坚守,静下来沉思,在实践中彰显价值。热爱、执着,敬业、探索,在主持的道路上我将孜孜追求、勇往直前。探索语言之美,传递正能量,让语言艺术永放光芒。主持人述评:让快乐常在,让笑声永恒;探索艺术精髓,感受艺术魅力。当人们还在对他的相声意犹未尽时,他却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之上。从相声演员到主持人的华丽转身,他都是一位将欢乐带给了观众、将正能量传递给观众的人。相声、编剧、制片、主持、表演看似不同的艺术形式,他都能融会贯通、有机融  相似文献   

10.
日方教练接到特殊任务 日本立命馆大学棒球队教练松冈宪次,今年51岁。他从一名棒球少年成长到社会人棒球队名将.获得了许多荣誉。退役后回到母校立命馆大学棒球队执教。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2,(2):127-128
一档阵容、配置都堪称一流的节目,从舞美设计到进景装台,9天;从执行方案确定到节目走台,12天;从录制出60盘录像带到节目制作播出,5天……无论哪个环节在时间上都让人觉得不太可能。然而,只有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才堪称"传奇"。银鹭《歌声传奇》不但给观众呈现了许许多多歌坛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经典歌声,而且也创造了一个有关节目制作的"传奇"。节目制作团队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5日、6日这两天,我吃完晚饭就痴痴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看湖南卫视《变形记》的“成长之痛”。节目是将长沙一蜜罐里泡大的叛逆少年与陕北穷山村的留守少年实行角色互换。不知道外面繁华的留守少年突然掉进蜜罐里,依然用质朴的个性牵挂他的弟弟和妹妹,并挤时间打工挣钱为80多岁的爷爷买一盒胃药;而叛逆少年则在陕北的穷山村里呆了七天,性格由张狂到沉思、悔悟。这一节目与湖南卫视以娱乐为主的定位是相悖的。然而它却令人感到心灵震撼,让人觉得这么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与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没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十分妥贴。  相似文献   

13.
刘肖 《新闻爱好者》2003,(11):31-32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摘抄材料。当他不在现场时,他还会从新闻照片中摘选细节,制造出了他到过那儿,见到过某人的假象。从华盛顿郊区恐怖的连环枪击事件到…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越来越具有人类所具备的情绪、情感、逻辑思维等,机器正在从感知层走向认知层,机器人的成长也越来越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少年。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领养"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会不会越来越具有"人性"?一段时间后,它会变成让生活更美好的"大白"还是让社会更危险的"艾娃",亦或是让世界更糟糕的"终结者"?本期橙媒体实验室,你可以看到"新智元"智库杨静对人工智能的精彩点评,也能看到中外人工智能专家的"对话",还能看到科大讯飞的"超脑"探索,更能从传媒人的角度窥见未来几年人工智能的传媒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5.
陈鑫华 《今传媒》2021,29(4):101-103
《少年的你》取材于校园霸凌事件,直挑社会敏感问题。不同于以往浪漫化与写意化的"伪青春片",其把惊悚、悬疑、犯罪等元素完美融合,拓展了青春片类型范式的同时,完成了从怀旧青春、消费青春到残酷青春的转变。导演通过城市空间的不断转换和现实空间的场景构建,真实呈现了两个被抛弃的少年相互守护、共同对抗残酷的"成长"故事,完成了对社会现实、人性、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16.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7.
哪里有冲突,哪里有战争,那里就会有出生人死忘我工作的摄影记者。正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那动荡不安的环境里用高度敬业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张极具震撼力的照片,揭露丑恶、反映真相,张张照片有血有泪!正因为这些无价照片所具有的震撼力,让世人每次都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这一张张的照片中,我们也许能得到什么……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和功能已得到全球博物馆界的公认,但是博物馆并不能纯粹以教育机构自居。在"教育"的终极目标观照下,博物馆的出发点始终是创设一段让人愉悦和开心的体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如此。博物馆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从物理层面循序渐进到精神层面,从助推观众收获知识、信息上升到锻炼技能并进一步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以真正给予观众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们觉得此行值得,并且下次还想再来。  相似文献   

19.
烽火少年:以银幕走进连环画王秦欣嘎子,海娃,王二小……提起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当今三十岁以上的人谁不对他们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机智勇敢与敌斗争的故事耳熟能详?刻画这些小英雄的电影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他们曾经是中国几代人成长过程中的偶像。然而今天的孩子们对...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的这个镜头是典型的"抢镜",它让人们忽视了国家领导人关注的内容,也让亿万观众的视线发生了转移。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内蒙古棚户区访贫问苦,当他在一户居民家和户主坐在床边拉家常时,躲在柜子里的小男孩从柜子里跳出来,钻进被子里。这一幕,被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拍摄下来,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亿万观众的面前。这个新闻采访中的"意外"事件,被许多新闻媒体捕捉,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