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意图 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孩子们参观了农场.他们对春天的播种很感兴趣.纷纷围着农民伯伯问:"我们吃的青菜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农民伯伯,您是怎么把一粒种子变成营养丰富的食物的?"随后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参观幼儿园种植园地的时候.总是跃跃欲试.想亲手为青菜浇水、捉虫.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孩子们不断地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不竭源泉,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与培养幼儿的间接兴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在此拟结合自己的一些探索谈点认识。一、发现和满足幼儿直接兴趣的策略1.“闻”其声,“顺”其趣。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善于用心倾听孩子们对某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顺”着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如在一次参观江边码头活动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渡口,有次序地站在浮桥上,教师首…  相似文献   

3.
我和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内搭建了大型的“锦里一条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到教师支持的重要性。一、引导幼儿观察建筑物的典型特征,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获得搭建“锦里”的直观经验。“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从幼儿的经验上入手。”一开始,我便和家长们带领幼儿到“锦里”参观。走进“锦里”,孩子们就被独特的川西建筑风格吸引住了, 不停地问这问那。“锦里”的手工艺品摊点更是让他们目不暇接。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对“锦里”的川西建筑有了较深印象。  相似文献   

4.
在参与“幼儿科学教育”专题研究的实验幼儿园中,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一年四季、课上课下、园里园外,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探究的身影,时不时会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做实验?”“老师,我发现……”  相似文献   

5.
邹平 《早期教育》2000,(1):37-37
幼儿在园一天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我随时随地抓住某一情境,让孩子学成语、用成语。例如上课时,我要求孩子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不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玩玩具、下楼梯时,我督促大家依次排队,不要“争先恐后”;吃饭时,我叮嘱孩子们“细嚼慢咽”,别“狼吞虎咽”;午觉中有孩子上厕所,我悄悄地告诉他们应“蹑手蹑脚”,不要影响别人……在每周一谈话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一说星期天到哪里玩的,看见了什么?当幼儿说到“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玩的,看见了山和水……”我就教他们用成语“山青水秀”采表述,当幼儿说到“我玩得都不想回家了”,我就教他们“流连忘返”……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教幼儿学会了好多成语。  相似文献   

6.
一、家乡的红泥土我们班的爱家乡教育,从让幼儿认识家乡的红泥土开始。首先我带幼儿去观察农民伯伯挖地、播种,并让幼儿讨论泥土有什么用处。幼儿七嘴八舌地说:“泥土可以种豌豆、大豆,可以种麦子、棉花”……回园后我又问:“泥土除了可以种庄稼、蔬菜外,还可以做什么?”幼儿说出可以做碗、做花瓶、做砖头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带幼儿到砖厂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砖厂的工人叔叔怎样和水搅拌泥土,怎样制坯烧砖。然后再让幼儿参观各种建筑物,了解家乡的红泥土对  相似文献   

7.
活动背景 过节后幼儿刚返园,自选活动前,孩子们在给活动区准备和整理材料时,我发现几个孩子在一起互相交流:“哎,没意思,怎么还是这些区域?”“是啊,我都不高兴玩了。”“要是有个跳舞板就好了。”孩子们的声音并不响。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着他们的表情,听着他们的话语,我若有所思。  相似文献   

8.
四所交流协作的幼儿园行事历(校历安排)表中,都有参观“阳光笑容小乐园”、“交通安全公园”的活动安排,什么是“阳光笑容小乐园”?什么是“交通安全公园”?在疑问和好奇之际,适逢新九龙妇女会乐华幼儿园大班幼儿要去参观“阳光笑容小乐园”,为了更多地了解香港幼儿园开展的有关活动,我便跟着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一同前往。  相似文献   

9.
在“交通标志”的综合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孩子们一起回忆上次参观大马路时在路边见到的几种常见的标志,如“禁止鸣喇叭”“禁止机动车通行”等,鼓励他们说说这些标志的作用和意义。然后,我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最后,幼儿相互讨论并动手设计自己想做的不同标志。设计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认真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活动,有的画了表示“禁止后退”的标志,有的画了“不准停自行车”的标志……他们正努力、专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呢,忽然,第六组传来了孩子们小声的议论声,赵希瑞说:“看,…  相似文献   

10.
一、主题研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本着这一精神,我园在以健康为特色办园的基础上开展了混龄体育区角活动,旨在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充分的活动机会。促进幼儿最大可能地发展。在实施一个阶段以后.系列问题与困惑也随之出现,于是,我们开展了“混龄体育区角活动中的教师、幼儿、材料”主题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11.
牵手     
手与手相牵是人类友好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成年人如此,幼儿亦如此。在平时游戏、教学活动中,免不了有参观的内容,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跑向我,抢着和我牵手先前我总是微笑地迎向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可我只有两只手,无论如何也牵不了那么多孩子的手。于是,我告诉他们“下次活动和我牵手”,“明天我和你牵手”,等等。孩子们热情依旧,我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耐心,每次活动草草  相似文献   

12.
趁孩子们午睡时,我将不能再修补的图书整理出来弃之一旁。谁知孩子们一起床就对一堆的旧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捡起旧图书围在一起众说纷纭。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活动的机会吗?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下午的数学活动改为手工活动。”  相似文献   

13.
李丽春 《福建教育》2014,(1):103-103,111
【设计思路】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农村自然物质资源。多年来我们坚持农村自然物质资源开展户外活动,组织开展了许多具有农村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本次活动是主题系列活动“地瓜哪里来”中的一次体育活动。本次活动前,在帮农民伯伯创地瓜时,幼儿带回了许多地瓜藤,大家都很好奇地瓜藤能拿来做什么,于是我结合幼儿的好奇心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大胆探索地瓜藤的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体验体育游戏带桌的乐掘.  相似文献   

14.
出于日常管理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大门常常紧闭,孩子走不出去,家长也轻易进不了大门。为了改变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我园实施开放教育,让幼儿“走出去”,把家长“请进来”,在幼儿社会性教育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1.走出园门,让幼儿去接触社会我园采取的第一项措施是带领幼儿走出园门,走向社会。如逛电器商场、上菜场买菜、到超市购物、参观工厂和银行等。每次组织活动时我们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与有关单位的领导、工作人员讲明意图,取得他们的支持,使孩子一接触社会就有亲切感、安全感,从而乐意参加社会活动。例如在“‘我能行’采访大行动”中,我们事先与太古可乐厂联系,说明我们的活动意图,请他们允许孩子们参观  相似文献   

15.
今天是探索性主题活动“交通工具”的表征时间。在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选择组画、泥塑、建构等多种表征方式。在组画区里,孩子们分成了两组,他们友好、愉快地合作着。当组画活动进入尾声时,锦雯告诉我:“老师,紫睎那组有人没画完就走了。”果然那一组有几个孩子的兴趣已经转移到了制作区,而组画作品还没有完成。于是,我趁机引导:“那怎么办呢?”世玮说:“我们已经画完了,可以帮他们画吗?”我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与他们共同作画。最后,我特意将这幅画张贴起来,孩子们欢呼雀跃。我看到刚才没有坚持画完的幼儿有些惊讶和懊悔。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出现了互助合作的行为,这种  相似文献   

16.
孩子们每天都从菜园经过,却从未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过青菜,青菜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想,何不利用自然资源,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激发他们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让他们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呢?于是,我组织了画青菜活动。这一活动共分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既独立又关联。我的指导重点放在兴趣的引领上,即明确每个环节幼儿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把幼儿的浅层兴趣往纵深引领,进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真正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一、感受美场景:一棵棵碧绿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中。李老师首先请幼儿欣赏中国龙的形象,谈论龙的传说、龙身体的构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之后,李老师请幼儿画出心目中的怪兽卫士。因为有了之前的欣赏与讨论。孩子们大胆地创造出了很多新颖的怪兽形象,而明明的纸上却是一片空白,李老师问道:“你的怪兽卫士呢?”明明答道:“这就是我画的怪兽啊,我的怪兽来无影.去无踪。”面对明明的“来无影、去无踪”,李老师困惑了,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8.
伍海虹 《考试周刊》2011,(6):233-234
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将科学探索活动隐藏在区域游戏中时,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也许从头至尾都是“玩”的过程。正是在“玩”的同时,不自觉地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自发性的科学观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9.
刘平 《南昌教育》2007,(6):27-27
生活经验是幼儿创新的源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的前奏。因此,教师围绕主题,不断更新教室的环境布置,丰富区域的活动材料,能较好地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营造一种探索、创新的氛围。如我在教室里摆设了一些昆虫的图书、图片、模型和实物,孩子们马上有了兴趣,总是围在一起观看、讨论、争辩,缠着我问这问那,“老师,小蚂蚁会说话吗?”“为什么毛毛虫和蝴蝶躺在一起?”“这片叶子怎么还长了眼睛和腿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孩子们积极地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了解了很多的昆虫知识。  相似文献   

20.
制作抹香鲸     
春季里的一天,我园四个全托班的孩子一起参观了海洋馆。过了几天,全托三班作品栏上一条大鲨鱼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每每走到这里,他们都会驻足观看、议论。这以后,我班幼儿也提出想做一条大鲨鱼。“海底世界”系列活动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