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技术教育从思想根源上源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追求,它通过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素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选取重庆某高职院校11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设计、教育资源选择、劳动教育路径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对劳动素养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劳动素养进步空间大但发展不均衡,劳动教育设计、劳动教育资源选择、劳动教育路径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对劳动素养有积极影响。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效果的策略为:转变劳动教育认识;明确劳动教育路径;做好劳动教育设计;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评价劳动教育收获。  相似文献   

3.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进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创新。学校教育培养劳动者的根本目标不能变,要进一步深化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观念。同时,要按照学校办学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数智时代,技术不断变革并推动着劳动形态的不断革新,出现了诸如数字劳动、智能劳动和情感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劳动形态的变化给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数字劳动形成多元联结网络,导致用户成为去主体化的数字虚体;智能劳动打破劳动的“类同一性”,致使人成为去关系化的抽象个体;情感劳动泛化感性体验,造成劳动者去人格化的伪个性发展。学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要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五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劳动教育观,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要树立实践的劳动教育观,“身体力行”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6.
游龙  俞如楠 《成才之路》2023,(16):129-132
劳动是个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面临的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多维联动的劳动教育模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可以保证劳动技术教育有固定的阵地,有时间上的保障,有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使劳动技术教育走上全员化、制度化、系列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使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自 1987年起,国家教委就将小学劳动课和中学劳动技术课列入…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已进入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历程。劳动教育之所以可能与必要是由劳动的两重属性所决定的,即科学性和社会性,二者是我们认识和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维度。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实践比较注重劳动的科学性层面,但常常忽略其社会性维度。从社会性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而社会主义制度则有助于克服劳动的异化现象,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提供可能。但从现实性考察,我们所强调的与“教育”相结合的“劳动”往往主要指的是体力劳动,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也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特定体力劳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以遵循“从实际出发”和“创设自由劳动情境”为基本原则,唯此才能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旨归,从而实现幸福劳动的教育、正义劳动的教育和自由劳动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基本意涵是人通过劳动使"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得以确证,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到的持久且深度的精神满足感.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和基础,劳动幸福是最高形态的幸福.当前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成为劳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难题.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应立足劳动幸福与教育的共在基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劳动分层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育人教育。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劳动才能在他们的思想和品行中牢牢扎根,才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谢秋虹 《福建教育》2023,(31):34-35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作为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实施劳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园根据园所实际情况,采取了系统的策略,包括: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制订教育目标和内容,教育实施过程中注意内容有效衔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等。幼儿园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劳动教育,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劳动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高尚的品质,劳动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品德,劳动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小学教育工作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劳动教育有着重要价值,与德育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国家层面的推动和劳动教育本身的多重教育作用,使劳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能够将地域资源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中,将实现小学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和范围上的拓展,将劳动教育的潜力挖掘出来。本文将对如何运用地域资源打造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 ,对此 ,必须开展小学生劳动素质评价。1 评价的目的与内容1 1 开展小学生劳动素质评价的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 ,以促进小学生素质综合发展、整体提高为目标 ,以小学生劳动素质评价为杠杆 ,调控学生身心发展全过程 ,调控教师的观念与行为 ,调控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行为 ,规范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1 2 小学生劳动素质评价的内容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和省编小学劳动课教材 ,在调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人的教育应该关注劳动教育和闲暇教育,然而,目前闲暇教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从劳动与闲暇的演变史中,得出作为一个现代人既要接受劳动教育,同时也要接受闲暇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各个阶段对劳动教育有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以及目的。劳动的潜在价值在于用劳动培育人,用劳动促进人身心的全面的发展。基于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结合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发现幼儿劳动教育存在教育单一、价值功利化、教育环境分离化、实践形式化的现实误区。优化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加强劳动随机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深化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幼儿的劳动观;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家园共育达成共识;提供劳动参与机会,提升幼儿劳动体验。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职院校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应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完满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视域,才能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的根本,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劳动教育向立足生活、创造生活的转变,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谋求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生活实践性,拓宽劳动教育的社会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