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因编辑《奉贤收藏》一书,笔者结识了区内一大批业余收藏爱好者,他们节衣缩食,将收藏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区收藏协会理事邵根才先生。因为他的收藏极具史料性,他的整理和保管也令我这个从事档案工作近20年的人  相似文献   

2.
年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孙武先生给我寄来了他的新著。这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北旧影往事·感悟苍凉》,书名就吸引了我。这些年,老照片风光一时,成为公众阅读的时尚。有关老照片的书也不少,其中不乏精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那套《老照片》丛书,它的编辑思路独到,选择几幅旧照,由亲闻、亲见、亲历者旧事重温,或与照片有关的人作文解读,给读者很大的信息量。但是,由老照片收藏部门出版的书还不多,尤其是有关西北旧影往事的。孙武先生在保存民国档案的二史馆从事历史档案管理工作,接触了大量的老照片,他对老照片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日前,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邵根才先生将其收藏的奉贤出版的报纸计50种捐赠给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邵先生的收藏与档案工作关系紧密,其收藏有大量的本地区电费单据、各种票证、名牌产品标签等。他也积极为奉贤档案事业的发展作贡献,曾向区档案馆捐赠“鼎丰”、“神仙”两个知名品牌的系列产品标签等珍贵档案。  相似文献   

4.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5.
从北京电台到现在的上海东方电台,我做“广播人”已有九年。在1995年,我与一档有趣的节目结缘:收藏。因为是在素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工作,又时不时地与各位收藏大家频频交往,所以人家总是忍不住问一句:哎,金亚,你收藏什么?我一无财力,二无时间,就是有些收藏爱好,在“大家”面前也是“小打小闹”,就总是随口笑谈:我呀,收藏“声音”呗! 1996年,我采访《上海浦东》邮票的设计者之一张安朴先生时,结识了他的儿子——一个胖乎乎的小画家张乐陆(小家伙也已设计了好几套邮票并发行)。没  相似文献   

6.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7.
战友 ,原意为一起打过仗的人 ,引申为一起当过兵的人。我将保定市新市区档案局原局长刘继敏视为战友 ,但我们没有一起打过仗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和平年代 ,没有赶上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也没有一起当过兵。我们互称战友 ,是因为都在档案部门这同一战壕工作 ,而且很说得来。初识刘继敏是在 1991年 ,当时我在保定市档案馆阅览室做接待利用工作 ,刘继敏被市委办抽调撰写组织史资料。写史离不开档案 ,他每天到市档案馆来查阅档案。我们一个调档 ,一个阅档 ,几乎天天打交道 ,时间一长就熟悉了。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工作认真负责 ,非常敬业。虽然是…  相似文献   

8.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档案学会并以个人的名义,对来自祖国宝岛的以杜陵先生为名誉团长、潘维刚女士为团长的学术代表团全体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和真诚地问候!去年5月,我率团到祖国宝岛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受到杜陵先生、潘维刚女士及所到之处的台湾同胞的亲切的欢迎和热情接待,给我们代表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再一次表示深切地感谢!这次海峡两岸的交流活动是第8次了,因为我们都是同胞,同宗、同文化,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的交流活动非常容易,也很成功!通过交流,不仅增进了海峡两岸档案工作的相互了…  相似文献   

9.
提起魏建民这个名字,陕西档案界大都会感到熟悉和亲切,因为他曾经担任过10年的原汉中地区档案局副局长和局长。当年作为档案界的同行,他对档案事业的执著与热爱,干工作的能力与魄力,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前不久,在汉台区档案局(馆)采访时,我们再次见到他,谈到档案,他那平和率直的气度,他那  相似文献   

10.
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已多年不再写什么档案学研究的文章了.现在的兴趣集中到了对人文文化的研究.觉得人文文化的东西很有意思.档案学现在有很多高学历的年青的同志们再搞.档案学人一代一代的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近我的老师著名军队档案学者霍振礼先生.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再写一写档案学方面的文章.因为.他对当前档案理论学界淡化科技档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1月下旬,陕西省档案学会组织的档案考察团,以巴伐利亚档案馆的档案工作为主,对德国的档案工作进行学习考察。受到巴伐利亚档案馆馆长杜尔先生热情接待,他向我们介绍情况,提供有关资料。这次考察学习时间虽短,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现整理所见、所闻、所感,虽然点点滴滴,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知识、启迪、借鉴和有益的思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故以飨感兴趣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颐纯学.一个冠以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香港国际书画协会理事等头衔的全国著名的农民画家。一个有《当代书画家》、《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等大辞典中都有记载的名人.给我的,初次印象却是那么普通而又平凡。以前我对顾纯学先生只是慕名敬仰.因为工作关系.顾纯学先生既是档案馆的征集对象.又是征集顾问.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在档案馆举办了《顾纯学书画展》,我与顾纯学先生由陌生到熟悉.因而对这位德艺双馨的农民画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佩。他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高尚品质也和他的画作一样令人敬佩.正是他的高尚情操创造了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出版余光中先生第一本书算起,我与余先生的合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南京作家冯亦同先生的电话,他向我转递了一个信息,余光中先生有意在江苏文艺社出版一本散文集。余先生是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在大陆一向不乏出版者,他选择江苏文艺社出版作品,理由十分简单,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古都南京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样,仅仅因  相似文献   

15.
丁淦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以及新闻史的研究。本文作者师从丁淦林先生,作者获教、受益于丁淦林先生甚多,其中,"学术研究应求细"的教诲留给了作者非常深刻的印象。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丁淦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2003年,我到先生生前任职任教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有幸选中的导师就是丁淦林先生。在两年的在站学习研究以及从那时到他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获教、受益于先生甚多,其中,"学术研究应求细"的教诲留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并直接体现在了他对我的最后的学术指导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有幸曾和在文坛、出版界久负盛名的赵家璧同志有过好几年的同事关系,他的认真细致、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热情诚恳的为人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面公私合营的前两年,赵家璧先生主动把他经营多年的晨光出版公司合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记者在塞内加尔工作的几年中,在塞内加尔新闻界结交了不少朋友,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也使我难以忘怀的一位是塞内加尔通讯社社长、全国新闻俱乐部(相当于全国记协)主任阿马杜·迪安。印象之所以最深,不仅因为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工作,良好的新闻业务素质,为促进非洲新闻事业发展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发展中塞新闻界合作方面的不懈努力。迪安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忠心耿耿地为塞内加尔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凯斯凯姆蒂先生为本刊题词《北京档案》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谨向你们提出这样的希望:请为《北京档案》增添英文目录,并对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章作出英文摘要。向杂志社编辑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国际档案理事会秘书长凯斯凯姆蒂...  相似文献   

19.
谈判的节奏     
在2007年的北京国际书展期间,一位土耳其出版商找到我们展台,对我社出版的《江边对话》一书抱有极大兴趣。当时我不在展台,等我第二天按照约定时间跟这位先生见面的时候,我着实为其诚意所感动。这位先生首先告诉我这本书很不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中两位智者的对话,对他们这样一  相似文献   

20.
12月4日上午10时许,家住机场路51岁的曹贵民先生来到成都档案馆,将自己收藏的260部老电影纪录片的拷贝光碟,无偿捐赠给了成都档案馆。这也是成都档案馆建馆以来首次接收的个人捐赠数量最多的一次,大大地弥补了档案馆的档案种类空缺,增加了影像类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