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相似文献   

2.
古文源流考     
古文,即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秦统一之后成为历史。汉代以孔壁中书的发现为契机,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从而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本文第一章《古文源流论》,从总体上论述了汉代、六朝、隋唐至宋代古文流传的基本情况,着重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各阶段的时代特点。古文在汉代的经学、小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王莽的提倡,古学大兴,魏三体石经的建立,标志着作为意识形态的古文经学的确立。此后,又开始了古文经学内部的争论,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唐代。在晚清,今古学之对立又重新被揭示出来,演变为古文学的真伪之争,而这一争论又被20世纪初的疑古思潮加剧了,最终由于王国维等学者的努力,以及20世纪后期的大批重大的考古发现,逐渐使人们从疑古的思  相似文献   

3.
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共刘有<尚书><春秋>和<左传>三部经书.论文对石经在历代著录的情况做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追溯了各种拓本、摹本及翻刻本的流传散佚过程.  相似文献   

4.
北宋初,统治者推行右文抑武政策,掀起一股崇儒兴学之风,从而使刊刻石经成为必要.石经的刊刻是由仁宗朝的杨南仲等人完成,共有九经,因用真、篆二体书写,故称二体石经.后王氏新学兴,石经废置不用,今所存者仅有部分残碑断石.北宋石经有着较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对其刊刻流传  相似文献   

5.
北京房山县石经山(初名白带山)云居寺因藏有石刻佛经而闻名于世。石经始刻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历时千余载,鐫刻佛经千余种,计15000余石。这些石经久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是我国古代石刻佛经的瑰宝。但因传世的碑数太少,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56年——1958年期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中国佛教学会对石经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全面传拓,石经的全部内容始呈现于世人面前。《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石经作为首选参校本。其石经上的说明性文字,如刻经的目的、年代,数  相似文献   

6.
孔德凌 《图书馆杂志》2007,26(12):69-75
郑玄所作《毛诗传笺》是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其版本流传问题极为重要.《毛诗传笺》的版本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唐及唐以前写本,一为唐宋石经本,一为宋及宋后刻本.现据相关资料考察《毛诗传笺》的版本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7.
刻字于石,传于后世,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传统.与甲骨、青铜器、简犊、帛书等一样,石头自古即成为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实际上,中国刻石的兴盛是汉代以后的事情,汉代的刻石堪称中国石刻的原点,甚至称之为古典也不为过.因此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石刻的原点和古典.汉代碑刻包含了两汉时代的碣、碑、墓志、画像石题记、摩崖、石人石兽题字、黄肠石题字、居住建筑类石刻题字等所有的石刻文字,是严谨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不包含没有文字的汉代艺术石刻.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史实以及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秦汉以降,石刻就成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献载体,同时也是各类文学作品包括赋赖以保存与流传的一种媒介。但迄今为止,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石刻中,却未发现赋作。辞赋作品出现于石刻中,就目前所知,最早始于隋朝,具体年代是在隋大业年间,刻的是曹植的名作《鹞  相似文献   

9.
我馆藏《古文品外录》等四种古籍均是少见、珍贵的善本。文章对这四种古籍从版式印刷、版本流传、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馆藏<古文品外录>等四种古籍均是少见、珍贵的善本.文章对这四种古籍从版式印刷、版本流传、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期经文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两种,古今文之争促进了版本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搜异本,择善而从;二是利用考证方法,鉴定版本的真伪。儒家经典标准本的树立对版本学的发展有以下意义:一是树立了我国标准本的观念;二是由于石经的产生,也随之发明了传拓之法;古籍版本(简策)形制研究对版本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七部儒家太学石经时间相距1600余年,刊刻这七部石经所用字体有古文字中的古文、篆书和今文字中的隶书、楷书,从文字学角度和书法学角度均可从这七部石经中看出它们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刘绪义先生认为《论语》在宋前不受重视.事实上,《论语》在先秦两汉时期,流传已经很广,这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方面都可以找到证据.各个时期,《论语》的注释著作一直很多,这正表明了《论语》的受重视程度之高.从熹平石经到开成石经都把《论语》收录在内,这也表明从汉代开始, 《论语》就已经很受重视.而在唐代, 《孝经》和《论语》是所有士子都必须掌握的典籍.  相似文献   

14.
南宋楼昉所编《崇古文诀》全称为《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又称《迂斋古文标注》,是一部重要的古文选本。楼昉先后编有五卷本、二十卷本、三十五卷本三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崇古文诀》提要云:"此书篇目较备,繁简得中,尤有裨于学者。"流传下来的即这三种不同的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界对两汉经学的研究,或仅局限于经书、经学本身的考索,或仅满足于社会背景的简单分析,大多未能很好地揭示和把握经学与汉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推出《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薄弱环节。该书二十六万余字,分作六章,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儒家经学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儒家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石刻文字的由来着重探讨了儒家经典石经历代演变的轨迹,其间呈现的规律、特性,指出石经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社会学、印刷史、图书史、文字学、书法艺术等研究价值,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熹平石经》是第一部大型石刻儒家经典,也是第一部官方教科书,它的刊刻促进了儒家经学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熹平石经》杰出的书写也使儒家正统教育从核心内容到书写形式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9.
北京西南大约七、八十公里的房山县境内的白带山,因为山上的云居寺藏有历代石刻佛经版,所以当地人也称为石经山.云居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石刻经版,数量之多,内容之珍贵,不只在我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难怪有人称  相似文献   

20.
曹沛 《兰台世界》2011,(9):15-16
本文从汉代档案文献整理、汉代文献中记载的档案文献、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及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论述了汉代档案文献编纂规模、内容及作用,指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有利于强化统治,对今天的档案编纂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