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是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两岸农业产业的交流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海峡两岸在农业产业的交流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两岸农业产业在交流合作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的签署,我国内地与台湾人力资源的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内地经济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巨大,与台湾人才交流极为重要。阐明海峡两岸当前人力资源合作的现实状况,探究两岸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采用SWOT分析法对两岸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予以分析,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推进两岸人力资源合作,对两岸人才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内地人才素质提升,密切两岸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华夏星火》2008,(10):8-8
第三届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高层论坛在天津开幕。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两岸学术界、企业界、政界的300余人参与,就两岸经济发展以及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等主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科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两岸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SCI数据库中两岸科学合作论文为数据来源,从贝尔纳关于科学合作的科学学视角,用科学计量学和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对海峡两岸科学合作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前沿进行了探测。展望了深化和拓展两岸科学合作的未来前景,提出把两岸科学合作研究前沿延伸到两岸协同创新,建立以两岸合资企业为主体、以民用产业技术研发为任务、产学研相结合的两岸产业技术研发联盟,并使之成为网络环境下赛博支持的发现—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分析ECFA背景下两岸科技合作的现况、发展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制度障碍,进而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方面提出深化两岸科技合作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强 《今日科苑》2012,(22):86-91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与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步入正常化、制度化的新阶段。"早期收获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对台经济成效显著。在大陆经济带动下,台湾经济保持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合作仍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已经成为当前两岸经济合作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华夏星火》2009,(1):6-6
海峡两岸农村科技发展研讨会以“携手共进,推动两岸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就加强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推进两岸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的研讨交换意见、集思广益、共谋发展,这对于促进两岸的农业交流,推动两岸经济的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将对增进两岸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华夏星火》2009,(1):4-5
刚刚闭幕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两岸经贸合作方面形成了富有积极意义的共识,提出了非常重要的9条“共同建议”,反映了两岸各界的共同期待,大陆方面还提出了加强两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10项政策措施。为了贯彻第四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重要精神、进一步推动两岸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两岸农村科技的携手发展共绘蓝图,我们就农村科技合作组织了海峡两岸农村科技发展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携手共进,推动两岸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华夏星火》2008,(10):10-10
两岸周末包机的实施使两岸交流合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频繁,从此海峡两岸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两岸农业合作和交流也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林昕  郗永勤 《学会》2010,(5):22-27
近年来,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合作取得一定成就,相关技术协会的作用逐步得到凸显,海峡两岸相关技术协会协同发展的前景可观。该文在分析福建与台湾相关技术协会协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两岸相关技术协会协同发展的几种途径,提出了促进海峡两岸相关技术协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两岸ECFA:动力机制、特点和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绯 《未来与发展》2011,(10):64-69
ECFA是两岸60年来签订的一项最重要的协议,它是过去30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积淀和结晶,并将两岸经贸关系推进到制度性合作的全新阶段。两岸政策开放取得成果、两岸经贸关系密不可分、全球区域经济整合、国际金融海啸这四种力量构成了两岸签订ECFA的金字塔型动力机制。两岸签订ECFA具有推动台湾经济增长、带动两岸贸易发展、提升台湾产品的竞争力、推进广东企业升级转型和粤台经贸合作等效应。后ECFA时代.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必将向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社会日益重视传统医学和天然植物药的开发利用,给中医药业发扬光大以及如何发展问题带来了难得契机与新挑战。我国中医药业有着数千年辉煌业绩和深厚文化底蕴,浙台两地中医药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以探寻浙台两地中医药产业合作模式与为目标,在简要分析、总结当前两地中医药业合作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基础上,着重以浙江省为例,对两岸中医药分阶段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设计,提出各个阶段的合作模式与发展重点,以期带动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台湾形成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战略,为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宏观环境分析(PEST)、德尔菲法、层次分析(AHP)和态势分析(SWOT)等方法,增加SWOT量化步骤,构建台湾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的AHP-SWOT量化模型;在对台湾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分析基础上确定关键战略因素,并计算因素力度和相对重要性、构建战略判断矩阵。结果表明:台湾产业创新发展战略中,海峡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显著互补优势是最大优势条件,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战略则是最大机遇;最优策略为利用海峡两岸产业发展互补优势,抓住我国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和新兴科学技术对台湾产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并提出福建要加强科技研发的生产要素投入、加强与台湾科学园区和台企的合作、进一步探索闽台合作新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视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中的行政区划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关注区域旅游合作现象入手,探索这一现象的经济和制度根源。通过解剖行政区与旅游区的互动作用关系,提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行政旅游区、旅游边界、旅游产品政区分割、区域旅游利益分割和政区之闻管理制度错位等五大问题。针对实践中利用行政区划和旅游规划手段解决上述矛盾的两大途径,进一步分析了行政区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在区域合作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行政区划因素,并探索性提出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区域型旅游规划、跨政区旅游产品创新、打造无障碍旅游大市场等四项措施解决行政旅游区问题。  相似文献   

15.
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歌  孔钦钦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4,36(6):1107-1116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境旅游的发展对繁荣边疆经济、巩固边疆稳定、促进国家对外开放、国际经贸合作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边境旅游业迅速发展,有关边境旅游的学术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关文献的综述。但是,这些综述多集中在国内边境旅游方面,很少关注到国外边境旅游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界对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综合理解。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边境旅游文献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外边境旅游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综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基础理论研究;②边境旅游需求研究;③边境旅游供给研究;④边境旅游综合效应研究;⑤边境旅游管理与调控研究。通过五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边境旅游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有鉴于此,国内边境旅游研究应立足国家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边境旅游的基础理论体系,拓展研究领域,深化边境旅游政策体系研究,采取多学科综合方法,推进边境旅游研究定量化,并依托边境重点旅游口岸,进行典型案例模式研究,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内涵上看,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相一致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鹏  董锁成  李泽红  李宇  程昊  袁靓 《资源科学》2014,36(12):2459-2467
借助ArcGIS10.0工具,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欧亚非三大洲65个国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高一致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西端的欧洲区和东端的亚太区,且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趋势明显;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两心三带"格局特征,海上丝绸之路和第二、三亚欧大陆桥两端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欧洲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合作模式,并提出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无障碍旅游区和国际旅游经济特区,搭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网络等政策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重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四区三带"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文化生态旅游带,连点成线串起"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区域网,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又能破解"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有效保护"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大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两心四带七板块"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林区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文章提出7项针对性对策建议;(1)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2)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3)建立"发改协调,林业牵头,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4)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5)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6)做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7)加强沿线各个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以期为"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小艳 《科教文汇》2011,(19):156-156,169
本文通过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更好地推进海西经济区内的体育发展,进一步促进两岸体育交流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凯 《软科学》2004,18(2):59-61
省际毗邻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密集地带。由于行政区域的刚性约束,这些地带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存在着诸多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现实特征和区域旅游合作基础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空间整合的相应措施,旨在为优化此类区域旅游经济关系与空间调控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