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家庭的就业与再就业的状况,以及政府关于棚户区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回迁居民的就业意愿,并从中得出解决回迁居民家庭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收集到的有关厦门市城镇调查失业登记的样本数据,应用生存模型中的非参数方法,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失业者在失业持续时间与再就业机会上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果:在劳动力再就业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是小学及中职(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失业者,其失业持续时间最短,再就业概率最大,其次是大学及以上失业者,最后是初中和高中失业者;小学与中职失业者之间、初中与高中失业者之间在失业持续时间与再就业机会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经验分析的结论表明,转变就业观念,择业不挑肥拣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是促进再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棚户区改造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攻坚难题,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但棚户区改造往往忽视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居民的养老等社会保障难以落实,棚户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安置房屋建设脱节等问题突出。"徐州模式"的棚户区改造重点关注棚改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在安置房屋问题,市政设施,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具有代表性,为其他地区棚户区改造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英国再就业培训的主要战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政府对“失业者”的定义是 :任何一个登记失业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若没有按正规方式进行登记的 ,任何人都不被认为是失业者 ,因此也不在失业统计之内。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英国政府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 ,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再就业培训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以下就列举几种典型的再就业培训项目 ,这些做法和模式对于当前我国的再就业培训来说颇具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英国再就业培训的典型做法及模式   1 就业培训项目 (EmploymentTraining)1 988年 9月 ,英国政府为失业者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面对失业问题,除了相关经济政策外,推展成人职业进修教育可以通过增进公民的再就业能力解决失业问题,其具体效用包括预防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发生,预防国际竞争所导致的失业问题,协助失业者恢复工作及引导退出就业市场的妇女或成人再就业,协助失业者顺利进入就业市场,以及满足个人职业生涯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就业与再就业门部署工作。2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一些省市还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劳务信息交流与合作。3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为失业者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失业者的职业指导和各种就业...  相似文献   

7.
(三)英国再就业培训项目及其实施心理咨询与指导服务由项目中心提供这类服务。目前在许多地方,项目中心已把就业俱乐部合并进去。开办项目中心的有政府部门、私营机构、民间团体,每个项目中心都要与政府的就业服务部门签订合同。各中心的任务是帮助失业者克服就业障碍,使失业者不断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并保持一种积极的求职心态。服务内容分必需和选用两部分,主要包括:传授找工作技巧、对不同工作和培训作出选择,在就业动机、增强信心等方面提供帮助。它们多数是采用模块式。项目中心免费提供有关设备如:复印、电话、邮票等,供…  相似文献   

8.
廖莹 《职教通讯》2011,(15):55-58
为应对失业者再就业问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失业者职业技能再开发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实施分类指导,建立完善的培训费用资助模式,形成培训与咨询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关注失业者职业生涯发展等。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完善再就业培训立法,加强技能培训的咨询与指导,引导失业者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9.
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保障失业者的就业权.文章提出了衡量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综合评价指标,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9-2008年全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不断加强的结论,进而提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再就业工作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再就业相关配套的政策,建立了再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使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治区地处困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全国失业率偏高的地区,就业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当前解决就业问题一定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给予合理的政策,进行有效的扶持与引导。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心的问题。而作为弱势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失业群体”,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目前而言,从三维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新失业群体”存在人力资本缺乏、社会资本不足、心理资本薄弱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文化知识、增强职业技能、扩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概念以及加强心理疏导等途径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论述希腊青年(啃老族)在教育、就业和培训的现状,着重探讨希腊受经济危机和持续萧条的影响下青年失业和啃老族问题.从希腊青年和啃老族的教育水平、受培训情况、失业问题和社会弱势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希腊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生存战略和青年与啃老族的生活历程.  相似文献   

13.
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下岗或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是我省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我们通过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旧城改造,城市拆迁,本是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历史、利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拆迁演变成暴力拆迁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感。表面上看,暴力拆迁,是政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蚁象博弈"、利益冲突的过程,更深层的原因是政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价值与事实冲突的结果。通过理性沟通和对话,实现价值与事实共生,是预防和杜绝暴力拆迁事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下岗或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是我省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我们通过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少数民族毕业生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剧。文章以西部5所非民族高校为例,对2020届离校未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就业动态掌握困难、未就业原因复杂多样、就业促进帮扶不够系统、部分毕业生择业观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学校跟踪服务、政府政策帮扶、企业积极吸纳、家庭科学引导的"校、地、企、家"四维融合的就业促进策略,保障离校未就业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疆的经济高速发展,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日益突出,引发高度关注,特别是每年都有大量少数民族毕业生未就业离开学校,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已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就业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结合工作实际,在查阅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的及对他们开展就业服务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层面上提出了做好离校未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校歧视、身份歧视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是学生、用人单位、政府三方参与的博弈过程,通过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求解,根据对混合纳什均衡解的分析,提出治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歧视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而工资性收入差距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分析河南省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从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机会,改变农村居民生活观念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整套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turn to education or employment of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in Northern Europe. Comparative surveys of nearly 8600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in Sweden, Finland, Iceland, Denmark, Norway and Scotland enabled us to study the probability for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to re-enter the educational system versus employ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ll countries, re-entering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was mainly dependent on educational capital, as defined by Bourdieu. The respondents' education, their parents' education and parents' support fo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re-enter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ocial capital, as defined by Coleman,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re-entering employment, but had no impa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re-entering education. Most important, in most countries, young unemployed women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re-entering education than unemployed young men.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The results cannot only be explained by access to further education. In Iceland and Scotland, further education is less developed than in the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18% of the sample returned to education in Iceland, compared with only 3% in Scot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