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己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由于其便捷性和可视性而被学习者们广泛应用。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物理规律、概念、实际应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关系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将发散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过程以文字、图像、颜色、连接符等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作者还将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探索出利用思维导图辅助物理实验学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物理规律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而得出的必然趋势和本质属性。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物理规律是其基础知识的相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清晰、正确地构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规律涵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准确地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探讨大学阶段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高校物理教学中的知识和内容,解决力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动量守恒定律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以往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对动力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出两大规律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结合现实生活,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在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6.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动手能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征。创设科学、高效的演示实验,以物理实验充实教学,是物理学科中体现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和骨干,学生搞清概念掌握规律是物理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中有关单摆振动图象的演示实验,使用的是沙摆。在实验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图像曲线不均匀,有时漏孔被堵。②教师演示时学生不易观察。因为沙子撤出的图像是在水平面上,要想立即看到图像必须近距离观察或借助于正投影。③沙子用起来不卫生、不易收拾。经过不断实验,我们最终制作出一架简单、实用的单摆振动图像演示器,利用水流将单摆振动图像由平面图像变成立面图像,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明白、教师反思存在误区和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物理教学过于强调逻辑关系而忽略物理学科的形象性、教学与认知规律相悖、教学过程单调乏味等。物理知识立体化是解决物理教学困难、促进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浮力”是初中物理课的传统内容 ,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仍然被列入 ,但是教学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标准》提出要“通过实验探究 ,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标准》将课程的知识目标分为“知道”、“认识”、“理解”三个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浮力”这个课题的知识难度比过去降低了 ,不要求解有关浮力的综合性计算题和比较判断题。《标准》强调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用实验探究浮力规律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物理难学 ,而要学生好学就更难。我省与山西省、天津市从 1997年秋开始进行了课程改革试验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教学 ,我们觉得活动课 ,是学生在愉快教学中学好物理的好园地。活动课的类型和方式很多 ,可以采取实验、修理、制作等操作类形式 ;观察、测量的研究类形式 ;演讲、讨论和辩论的交流类形式等。物理学科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 ,具备开设活动课的广泛空间。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特别是试验本中有很多应用性知识 ,这些是开设物理活动课的极好材料。我们在挖掘课本知识的应用性因素开展活动课的基本做法是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12.
物理课程是高中普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虽然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学生中存在的"物理难学"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并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呈下降趋势.物理学习的特殊规律来自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从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开始.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尝试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析物理习题的能力.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和实际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悦中学会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是将物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主方法,是展示自然现象、领会自然规律的主渠道。要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达成掌握知识、领会规律,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教师对习题课的设计致关重要,其中习题的选择与应用技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我回顾多年来习题课教学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与同仁交流,以促进自己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取和优化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物理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往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要被重新审视和思考。通过分析"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的教学意义和方式,指出"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的教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很好地落实基础物理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编的《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验》,对138名高中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解题思路和步骤整体呈上升趋势;男、女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男生整体上要略高于女生,差异不显著;中学生各项目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不一,图像问题和电学实验问题表现最低;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要素,主要有表征问题的能力、识别和分析物理问题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自觉地检查和反思能力,其中后两种能力比较差。  相似文献   

17.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出关于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感知物理现象、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学习困难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传统做法是教师进行大量讲解,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表面上看学生理解了,但由于缺乏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如果在学生思维困难的地方,巧妙设计一些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正确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19.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几年来 ,我努力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改进或补充一些相关的实验 ,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力图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总结出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1 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多在 1 5~ 1 8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体力、智力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 ,求知欲强 ,思维敏捷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抽象思维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物理中 ,许多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等都可以用坐标图线来表示。图线表示的结果准确性高、包容量大 ,而且形象直观 ,既简化计算过程 ,又便于分析实验误差 ,给教与学带来极大方便。因此 ,正确理解各种坐标图线所表达的相应规律及现象的物理意义 ,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游刃有余 ,决胜千里。图线法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属于较高要求 ,是近年高考中的一个考查热点。下面 ,结合部分实验内容 ,谈谈各种坐标图线的物理意义。一、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 ,特别是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 ,运用图象表达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