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子曰:"网而时上之,不亦说乎? 有mail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聊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聊故而知新,可以为虾矣。" 子曰:"网而不聊则罔,聊而不down则殆。" 子曰:"速度喻于命,时间喻于钱。" 子贡问曰:"大虾何以谓之'虾' 也?"子曰:"敏而好网,不齿网费,是谓之'虾'。" 袁公问:"弟子孰为好网?"孔子  相似文献   

2.
[场景]课堂上师生通译课文<〈论语〉十则>. [问题]一个学生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译为:"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段,然后完成后面各题。秦始皇本纪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  相似文献   

4.
一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1](p30) <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其中并非表述一个事实,而是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  相似文献   

5.
《周礼·保氏》中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古代中国学生必须具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分别指社交礼仪和以乐达情方面的学问,即德育能力;射、驭,分别指骑射和主事方面的学问,即体育能力;书、数,分别指识字、数算方面的学问,即智育能力。虽然国内高校的学科设置多参考西方大学,但是在专业目录的繁星瀚海中,你依然会看到一些深深烙着中国印的名字,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记者一道去领略它们的"中国风采"吧。  相似文献   

6.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7.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迁平."  相似文献   

8.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记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相似文献   

9.
王勇 《语文知识》2005,(2):23-2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柳毅传》中有三个字亟待补充注释。 一是"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一中的"走"。教材没有注释,学生在理解文句的时候就产生了困难。查《古  相似文献   

10.
苗 揠苗助长: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循序渐进。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新解]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能指望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名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日:"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2.
看报的艺术     
一日,偶遇一仁兄,告知看报应有"门道",如"何谓'国际领先水平',何谓'世界领先水平'?"答曰:"此二者同。""非也,非也。'国际'看似大,其实不然,超过一国即可,不宜将其看得过高;'世界'含义广阔。覆盖各大洲。"查阅《语言大典》,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3.
春秋之世,奴隶反抗、逃亡,和奴隶主禁止奴隶反抗逃亡的事例,以及掠卖人为奴隶,拐骗他人子女为奴隶的事例,史不绝书.有一条齐晏婴赎奴的材料,诸书所记,互有异同.记述这则故事最早的典籍,当推《晏子春秋》.其文为:"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  相似文献   

14.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目:‘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相似文献   

15.
一、"六书"的含义及其实质 "六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只有"六书"这样一个笼统的名称却无具体称谓,关于"六书"的具体称谓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解释"六书"的有三家: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相似文献   

16.
<正>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见,视也."本义为"看到""看见";可引申为"遇见"."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意为"张良来到军门,看见(遇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不等张良同意与否,樊哙已"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既看不出张良与樊哙事先有约,更看不出樊哙是在秉承张良旨意而行事.仅此一点,张良是鸿门宴的"总导演"这个结论是由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8.
手指在弹奏时处于第一线的位置,在钢琴弹奏中,无论什么音色都需要五指来进行表达,也就是说五指是所有的音乐表达、速度、力度、音色控制的基础,在钢琴教学中必须要重视五指训练。而进行五指训练,首先要了解五指的特性。在五指中,由于3指、4指、5指不够灵活,又控制着旋律声部和关系到和弦性质的根音部位,因此,弱指训练又是五指训练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手指的特性入手,探讨了弱指训练的意义和具体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见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相似文献   

20.
快乐大辩论     
《广东第二课堂》2008,(12):F0002-F0002,1
真人版校园剧 时间:2008年某节语文课 地点: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一教室 人物:七(12)班全体同学与语文老师 <伦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里面一句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举行一场辩论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