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证明了k上G-分次范畴的函子范畴仍是k上G-分次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考虑k上G-分次范畴的冲积范畴与函子范畴的关系,证明了(D#G)C≌DC#G.  相似文献   

2.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设M是加法范畴C上的理想,若商范畴C/M是幂等可提升的,令M={a∈Mor(C)|a∈M),本文证明商范畴C/M与对范畴C/M的幂等完备化范畴C/M是范畴等价的.  相似文献   

4.
设H是域k上的可换、诺特、半单、余半单的Hopf代数,且具有双射对极.考虑了其上YD(H)范畴的半单性,其中YD(H)是H上的广义Yetter—Drinfeld模范畴HYD^H(α,β)(其中α,β∈Autnopf(Hopf))的无交并.首先证明了YD(日)是一个对态射集封闭的范畴;然后利用有限生成投射模的性质和日的半单性,可得YD(H)是满足正合性条件的;进而由日是诺特、余半单的Hopf代数,得到YD(H)中的对象都可分解为单对象的直和.最终得到YD(H)是一个半单范畴.  相似文献   

5.
在笔者定义的CF对称群范畴的基础上,给出了更一般的CF群范畴的定义,讨论了CF群范畴的积与上积,并给出积与上积的唯一性证明。  相似文献   

6.
任芳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10(6):529-532,587
证明任意半环上的半模范畴是加性regular范畴,并给出半模的函子表示。证明了加性regular范畴关于伴随对的左右平凡扩张范畴是同构的。最后应用至半模范畴,得到半环S的半模范畴S-S Mod关于Hom函子Homs(M,)的左平凡扩张范畴HomS(M,)∝S-SMod和S-SMod关于张量函子M×S-的右平凡扩张范畴S-SMod∝×S-是范畴等价。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艺术范畴发展史,可视为该民族以元范畴为逻辑起点和思辨核心的审美心理发展的历史流程;而艺术范畴体系,则是该元范畴符合审美心理规律的历史的展开,并且呈运动状态的、逻辑有序的基本概念系统。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乃是元范畴“道”随历史分期发展向二级本质(范畴)转化,并由第三级子范畴(具体艺术范畴)从意动、形态、价值等三个层面上的展开所构成的审美心理一思维之网。道与艺术形象的对立统一,是贯穿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发展史始终的基本矛盾。其本身具有自我运动的特点:一是道由外在于艺术而逐渐渗入艺术,最终完全艺术化;二是道由外在于艺术主体而逐渐内化于艺术主体。  相似文献   

8.
小论以语法化研究中的非范畴化理论为指导,考察"V-上"与"V-上げる"在非范畴化阶段的异同。据比较分析,可以得出"V-上"在非范畴化阶段获得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开始的语法机能及表示诙谐语气的语法功能,因此可以视为进入了次要范畴变化阶段。与此同时,"V-上げる"在非范畴化阶段获得了"表示强调语气",其作用相当于副词,因此可以视为进入了中间范畴。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动作完成"、"增添谦虚语气"、增加‘赞美’的语气这三种属于次要范围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述经典范畴理论、Wittgenstein的范畴观、原型范畴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范畴观等流派对范畴的界定,认为范畴体现在概念语义资源中,主要分为序列(sequence)、图形(figure)和成分(element)等三个语义范畴。通过对语义范畴的渐变化研究和特定语义范畴的精密度研究,发现词汇语法层面的英语写作呈现出渐变化或精密化的态势。有意地训练词汇语法层面上的级转移和精密化,可以增强学生英语写作意识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非范畴化是指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成分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它们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以非范畴化理论为依据,探讨日语复合动词的构成要素在非范畴化阶段的副词化现象。从意义上看,复合动词副词化的构成要素在副词化过程中丧失了原意,获得了加强主要动词动作的程度副词意;从句法特征上看,副词化的构成要素丧失格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12.
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属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被"是表示遭受意义的动词,"被"字句是以"被"为主动词的主动句。但是我们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理解后发现,他们对实意动词和主动句的理解与正常人没有差异,但是对功能语类的理解却出现巨大的偏差和缺失,这一特征与失语症患者被动句的理解偏差和缺失表现出一致性,说明"被"不是实意语类而应当归属于功能语类。  相似文献   

13.
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通过对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的“去”的考察,提出位于实义动词之前“去”已经失去了作为实义动词的功能和词性,具有[-v]的特点,偏向于助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元语用学是对语用学研究自身的考察、审视和反思,是对语用学研究中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的思考。在语用学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对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语用原则及其解释力等进行反思、审视,有利于语用学的健康发展。然而,从科学分类的角度看,似没有必要建立语用学的元学科,元语用学的相关研究内容可归于语用学本身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5.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