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涛 《档案天地》2012,(2):29-32
大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新星。大寨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为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所瞩目。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更是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至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这一阶段被称为“学大寨时期”。大寨成了规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行动的样板,也是人们向往和朝圣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学大寨     
"农业学大寨"这句国人皆知的口号影响了中国十四年的时间.从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就遍布大江南北,"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声就响彻长城内外.截止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间段,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学大寨时期".  相似文献   

4.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5.
“农业学大寨”,这是一句每个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语。大寨。这个一百多户人家,不到2平方公里的村子,由于其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国农村的榜样。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还曾被提拔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之后,大寨一度走人沉寂。如今,沉寂多时的大寨再次被人提起。因为它修了一座庙。并香火不断。在意识形态的高烧退却以后。大寨是怎样的大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大寨,一个曾经震惊四海、享誉九州的小山村,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在雄奇壮观的虎头山下,大寨人凭借崇高信念在新时代构建了新的辉煌业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驻外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从高考填志愿到毕业找工作,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8.
在大寨人的经验抑或精神里,有一条是干部不脱离劳动.他们把此上纲上线为本色,如果哪位干部脱离了劳动就是忘本,就是脱离群众.这条经验在农业学大寨时非常时髦,在农业不学大寨时仍"余毒"甚广,被不少行业和部门视为宝典,起码在大寨人看来,仍然是甄别干部好与赖的标准之一.当年陈永贵凭着优秀出众的劳动当了基层干部,后来到了中央,头上仍然裹着白毛巾,仍然把带头劳动视为光荣.只要一回大寨,就加入劳动的行列,有时候不进家门,直接上地头.  相似文献   

9.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洪灾后,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向国家伸手等待救济,而是与天斗与地斗,三战狼窝掌,展示了大寨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使大寨一举成名。1959年国庆10周年,陈永贵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1960年,山西省委发出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196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大寨之路》的文章。中央最高机关报浓墨重彩的报道,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博物馆》2009,(3):29-29
“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共举办了三届,均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第一届于1965年举办,展出面积20200平方米,接待观众200万人次;第二届于1975年举办,展出面积14000平方米,接待观众100万人次;第三届于1978年举办,展出面积5800平方米,接待观众25万人次。该展展示了大寨基本情况、基本经验以及全国各地学大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1.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13.
樊建川是一个商人,但他更是一个执著的收藏家,多年来他一直梦想建立一个抗战纪念馆。这并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他收藏的抗战文物已超过两千件,还有一大批各种资料。 “就个人收藏的抗战文物而言,我绝对是全国第一。”樊建川对自己的收藏很是自豪,“我的一些藏品在  相似文献   

14.
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康健我这个人看书不多,然而,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新闻战线》却一直是我必读的报刊之一,几乎没有间断过。如今,我从新闻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五年了,但是,我仍然在坚持阅读《新闻战线》。因为,它使我受益匪浅,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一1958年初,...  相似文献   

15.
我这个名字近年来散见于全国不少报端。于是,许多热心的同志给我写信,尤其是青年朋友的来信较多,要我谈一谈“经验”。其实,我在新闻战线上是个“大龄新兵”。虽然今年已交47岁,可文化素质差,只读过小学6年级。置身于一个小小的中堡村,一年之中也能上稿百余篇,秘诀究竟在那儿呢?我回顾了一下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记者,尤其作为一名专业记者,必须熟悉自己负责报道的那条战线、那个行业、那个区域的基本情况,了解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心中有底,才能笔下有文。 我在报社做农业记者工作近十年。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当好农业记者,就要熟悉农业,了解农村,心贴农民。 一、当农业记者,不熟悉农业,就找不到报道的着笔点。  相似文献   

17.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8.
最近参加编写人民日报史,我翻阅了自1964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十几年的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感触良多。这项宣传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党报史上所罕见。那时候,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山区平川,江河草原,处处学大寨,人人谈大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竟然名扬全国,新闻媒介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我们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自己又是怎样想、怎样干的?我一边翻报纸,一边苦苦地思索。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历史条件,尤其在“四  相似文献   

19.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  相似文献   

20.
刘小渡 《军事记者》2014,(11):66-67
父亲让我懂得了.实现梦想的路就是“打仗”的路.“冲锋”的路 父亲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长大的,14岁跟随八路军部队打日本,16岁穿上军装,18岁入党。入伍前他大字不识,加减乘除不会.是在八路军的抗日高小(抗高)学文化.长知识的。曾经问父亲,当兵时有梦想吗?父亲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那时的梦想。在抗击日寇的硝烟中.在解放全国的战场上,父亲随大军南下,来到距他的家乡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按组织要求,脱下军装.父亲进入了与他这样一个土八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战场——文艺战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