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的早期剧作从头至尾演绎对真善美的真诚追求。从审美形态看,它们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诗化风格。诗意使曹禺的戏剧获得了澄明的生命境界。这些都是曹禺对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本质深刻领悟与探索的结果。通过曹禺前期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可从“节奏”和“意境”两大方面透视其审美形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文人学者的绘画作品。它有别于民间工匠和专业画家的作品,要求作品有“士气”、“书卷气”,强调作品的“象外之旨”,追求作品“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意境”。“意境”所指的不是单纯客观的有限之境,而是一种包含有诸多主观因素———画家理想中的有意味的境界、观者对作品联想中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往往会因创作者和鉴赏者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的不同而各异,从而也多少使“意境”这一概念包含了一些无限之境的意味。诗意是文人画意境的灵魂,画无诗意,即无“意境”可言。所以诗歌创作中“含蓄简练…  相似文献   

3.
散文和诗一样,都讲究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大多委婉、深邃,如清风明月,在气氛的营造中见出诗的色彩和情韵。朱自清作为一名诗人,在写作散文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诗的语言与构思方式,形成了一种诗意美。固然,这种美有些单一,甚至重复,但这也许正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朱自清散文诗化的意境,首先表现在诗化环境的描写上。环境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化的环境则奠定了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基石。“绿”作为大自然的一种颜色,它象征着详和与满足。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绿”作为一…  相似文献   

4.
抒情性的诗歌散文都着力追求一种意境美,现在一些小说也采用散文的写法,使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更具抒情的气氛从而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创造形象的文学中,如果没有意境,就没有深刻感人的力量,就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品评文学的观点虽不很严密(如哲理诗没意境,却未必不好),却揭示了文学创作所普遍追求的本质的最富有审美意义的东西。有意境的诗就比没有意境的诗更感人,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有的理论范畴,是文学审美更高层次的境界,多应用于古代诗词的品评当中。叙事文学作品在诗词的长期熏陶影响下,同样可以营造出美的意境,因此,对其的品评同样可以从意境的角度来进行。《聊斋志异》采用文言进行创作,寥寥数语便创造出了各种意境,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意境之美,诸如诗化的纯美性意境,朦胧性意境,恐惧性意境。这些意境的生成不仅与语言的含蓄蕴藉关系密切,而且还在于作者能够将真情实感很好地物化。意境营造的出现,是对文言小说模仿史书叙事的突破,它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意境,原是中国诗歌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是诗的专利。现在已经扩展延伸到一切文学艺术领域,大凡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具有了一种融融的诗意,人们便称誉其有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渐次发展起来的美学规范。首先,提出“意境”概念的当推《诗格》,相传为王昌龄所著。他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一句即‘们以境界为最上”,以‘境界”、“意境”统领全书评论,把意境提到判别诗歌轩轻的最高标准。意境,又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分析当下中国现代雕塑作品“美感”缺失的现象;剖析中国当下部分现代雕塑作品中存在的弊端,雕塑家关注加工细节,迷失于繁琐的加工工艺之内,忽视了对作品美感的挖掘;探讨未来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8.
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通常被作为品评画家绘画水平高低的标准,多少年来一直受到画家们的高度重视,并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画家深层的内心世界,即画家本人的心境。心境是一种人生态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体会,才能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并通过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说起建设“校园雕塑”,好多学校“望而却步”,不是嫌“阳春白雪”太费心,就是嫌“锦上添花”太费钱。以前校园里雕塑是很少见的,随着教育建筑和学校文化的发展,许多雕塑都在校园里安了家。一座校园雕塑只要它的主题符合校园环境,位置得当、大小合体,是非常有利于传承校园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校园雕塑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它往往能凝聚一种文化氛围,成为一个校园的文化景点。一件雕塑作品能够承载师生的精神寄托,成为学校前行的永恒动力,如雨润无声胜过一切。  相似文献   

10.
不见岳 《求学》2023,(4):28-29
<正>校园雕塑有着很强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一件雕塑作品就能凝聚起一种文化氛围,就是一处校园文化景点。这些雕塑作品饱含着设计者的心血,蕴含了对学子们的殷殷期盼。如西北工业大学的《为国铸剑,隐姓埋名》就是这样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塑。在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长安校区,有一座巨大的雕塑——一个半截身子埋在土下的人将头低向祖国大地,从土里伸出的一双手托起一把巨大的剑,远观之,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雕塑10年     
李竹 《大学生》2015,(6):46-47
2014年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作品年展走过的第10个年头,2014年12月25日,“十年”文献展开幕。此次展览既是对雕塑系学生作品10年来的一次全盘回顾,也是学生创作的发展脉络以及创作与思考方式的变迁史书。此次展览展出近百件作品,包括木雕、石雕、金属雕塑、装置、人体习作、古代雕塑习作、素描等。川美院雕塑系系主任焦兴涛称:“一段时间内雕塑系学生作品出现过分注重观念化、过分强调现场感的现象,虽然这也是当代雕塑可以探索的一个方向,但很难从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妨回到写实的原点再出发。”  相似文献   

15.
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多次运用“境界”这一术语品评戏曲作品。“境界”具有不同的内涵,或指情节或事件,或指戏曲作品所达到的某种艺术境地,或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同时,祁彪佳还赋予“境界”说现代关学品格。  相似文献   

16.
文艺作品的意境创造,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梁启超谓文艺作品“第一要新意境”(《新大陆游记》);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切文学的审美标准:“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杨朔在谈他写散文的经验时说,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在文学批评史上,诗歌和绘画是特别强调意境美的。至于散文在意境的创造上也是早已出现了的。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就是说,这种境界是虚的,不是实的。由此可见,散文造境(意境)早见端倪,只是在文学批评史上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与西方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相比,更具整体性、装饰性、意象性,注重以形写神,从而意境悠远。本文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门类出发,抽取其最鲜明、最强烈的艺术特征,以期为欣赏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打开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虚实”是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最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神韵。一幅上乘的绘画作品应该有实有虚,以实为虚,借虚见实,在那虚虚实实的变化中,有律动的抒情之美,有形式与精神的和谐之美,让人们领悟到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有限与无限的境界,使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震撼心灵的,深层次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 ,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 ,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 ,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 ,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诗化小说”理论出发,在作品中充分进行了实验性创作,从而使她的小说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韵味。《达洛卫夫人》便是一部具有明显诗化倾向的文学作品。从感情和印象、诗化哲理、象征主义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达洛卫夫人》的诗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