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本文认为自五四以来的七十余年中,我国社会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经历了以思想启蒙为本位、政治革命为本位和经济建设为本位这样三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变易,受此制约,五四以来新文学对农民形象的审美视角也经历了“立国”必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国”和“立国”与“立人”并举的三次选择变易。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构成所制约的文学审美视角的不同特点,而从不同审美视角去观照和描写农民,则构成新文学发展中农民形象的几次大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的言说主线都是围绕着“立人”与“立国”两个轴心展开的。从1895年甲午战败至五四运动以“立国”必先“立人”为言说基点;五四退潮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则转以“立人”必先“立国”作为言说基点;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头7年进入“立人”与“立国”并举的言说状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立人”与“立国”并举重新成为报刊科学话语的基本言说主线。这条言说主线,展示了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诉说、铺陈历史和被历史诉说、铺陈这样一个属于20世纪中国报刊本质属性的特征,在灵魂、精神的内核展示了中国报刊的现代底蕴及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渊源。  相似文献   

3.
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革命”的逻辑渐渐取代“启蒙”与“复兴”。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中心的新文化诸将在与国民党右翼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立人”与“立国”的思考。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坚持、对“实验主义”哲学的尝试和周作人对国民党杀伐的批评、对政治力量的拒绝,构成了对“立人”与“立国”的重要思考,这些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却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评述,来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开创时期的“五四”文学,是由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等多种原素构成的。那要“毁坏铁屋子”的“呐喊”小说和继之而起的同类作品;那情真意新的白话诗篇和登上它们顶峰的“女神”之歌,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形象创作上的一元。它们有幼稚的,有成功的。但其创作的总体,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瑰宝。作为“五四”新文学结构中另一元素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相形之下就较为逊色。这虽然说基本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中国“二十世纪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油画艺术中农民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艺术背景不同、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采用的表现方法不同,农民的形象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与特点,经过战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和新中国时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逐渐步入了农民形象的多样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承载了多样化的文化与艺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1.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12.
1 “立人”,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是鲁迅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核心。鲁迅深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的封建思想体系根蒂在“吃人”(《狂人日记》),在人的价值、尊严乃至人性的全部丧失。因此,中国欲“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具于天下” (《文化偏至论》)。可见,通过文艺启蒙以立人,通过立人达至立国,通过立国而立足于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把“五四”多元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决定论、功利论、审美论、表现论和白话文学等五大文学观念,根据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批评家观察文学的相位及相位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论述了“五四”诸文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联系。最后,文章超越“五四”文学观念本身,引出了观察文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继初期文化批评派而崛起的是人生派的批评活动。如果说文化批评派“是站在反封建的自觉上去攻击封建制度的形象的作物——旧文艺”,那么,人生批评派则将新文学的自身建设问题作为主要讨论课题。所以,尽管人生批评派源自文体批评派,继承了它的“一般的文化批评的态度”,①人生批评派已是一个主要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流派,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真正自觉与开始。人生批评派在二十年代初期形成,更有时代原因。五四以后,新文化思潮之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16.
《黄鹂》一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黄鹂来象征文学乃至文艺,言近旨远,寓意深刻,几乎成了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深刻反思录。现在,就让我们从文学史的视角来对其进行一番解读。众所周知,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是以1917年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为开端的。孙犁生于1913年,12岁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所以文章开篇即写道:“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他十分喜欢鸟———文学,却“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美丽的黄鹂———新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新”就“新”在它大大扩大和强化了文学同现实生活的直接…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对沪港社会凡俗人生的艺术观照,形成此独特审美选择的原因是好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人生观、历史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传奇》是通俗的,但作家又在对凡人琐事的形而下的描绘中寄寓着“通常人生的回声”-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的哲理思索,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小说。《传奇》未表现抗战时代主流话语,即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启蒙、批判精神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一、简述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意义和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影响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意义: 1.推进了“五四”新文学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与农民群众的结合。这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发展,也是对“五四”新文学弱点的克服。 2.在文艺整风中,产生了毛泽东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 3.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创造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章旨在将新写实小说和五四以来(1917—194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一番比较,由此展开对新写实小说局限的反思。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高扬,二是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新写实小说却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丧失,二是悲剧意识的缺乏。显然,相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呈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倒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的开端,站立在这样一个历史起点上:一方面,它要对纷至沓来的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判别、选择、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它要对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取精弃滓,继承和发扬。而更重要的,它要受到自五四以来中国政治、经济诸因素的推动和制约而与其同步发展。可以说,古老中国的文学史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复杂局面,然而也恰恰在这时,一部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