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凌 《生活教育》2014,(19):4-6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亟待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从高职招生考试的制度本身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增加招生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改革的重点是提高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程度,实现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柯春晖就此接受了记者专访。《教育与职业》:请简要介绍《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柯春晖: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  相似文献   

5.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实现上述战略主题,考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关键。一、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一)完善中考考试内容和制度,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1.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建议。在中考改革的过程中,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政策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有待改革的方面。首先,完善学业标准。目前,新课标没有就学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  相似文献   

7.
正9月4日,来自中国政府网的消息称,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无疑将引起千家万户关注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按照这个《意见》,今年将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启动年;2017年,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这一改革;2020年将基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考试与招生,是中国人、中国家庭关注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2014年6月5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陕西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了我省今年高考改革的几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学生录取比例以及深化高考“阳光工程”。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改革关系到千万学子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省委、省政府对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9.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省正在制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各省对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方案设计不同,可能导致实施效果不一。本文从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定位角度出发,探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系统改革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与形式、招生录取方式,在破解“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传统考试弊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得到了社会认可;但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也产生了一些非政策预期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十四五”期间,应坚持系统观念,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职教高考”制度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连接中高职的纽带,还是普职融通的重要保障,因此,完善我国“职教高考”制度是职业教育走向类型教育的关键一步。解析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及升学路径,归纳出一般入学、推荐入学、AO入学、特别入学四种入学考试模式。以此为基础,总结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四大核心特点,即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个性化、考试安排人性化、评价标准多维化,为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理论和方法,对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考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革传统的"千校一卷"的高考形式,实施"高考制 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构想:即将高职高专招生考试从目前的高考体制中剥离出来,使高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二是"高职高专院层次";对应目前的高考制度,前者为常模参照考试,主要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后者为标准参照考试,用申请制替代目前的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统一招考的过渡。高考制度具有计划性和统一性两个特点,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当时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1952年的高考是今天高考制度的起始,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启了中国的高考时代,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是我们不应忘却的一个重要创造。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江苏高考改革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制度改革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考制度改革应该遵循的公平性、稳定性、连续性、本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并以近8年江苏高考制度改革为案例加以分析,加深对原则的说明,以期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挥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考制度变革是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其改革进路的设计需要深刻反思国内外高考改革的历史得失,从多维度聚焦高考制度变革的共性趋势。这样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高考改革新思路,促进中国高考制度沿着历史和世界潮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恢复初期,充分地体现了保证社会公正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社会多方面功利性需求的汇聚,使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追求功利的活动,其功利性意义超过了社会公正的意义。高考意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高考制度缺乏教育理性内涵的"基因"所致;二是由行政化的教育制度决定下的高考制度的行政化特性所致;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及政治体制所致。  相似文献   

17.
高考制度在我国长期被视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尺度,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考本身虽然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究其本质,它毕竟只是一种普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它并不具有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和能力。目前我国高考改革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和阻碍,正是由于高考被赋予了太多它本身不该也不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因此,让高考回归"教育本性",才是目前高考改革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江苏省作为全国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已于2019年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所有政策、举措均需通过信息系统支撑来落实。从平台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和业务的变化与功能需求入手,设计一个适用于新高考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系统架构,提出相关技术要求,以期为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AO入学考试的引入过程以及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筑波大学(国立)和早稻田大学(私立)AO入学考试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出,AO入学考试已经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大学入学选拔方式之一。它由各个大学自行实施,重视考察学生的能力,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材。这对我国建立多元化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考的公平性是保证其制度正当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考改革决策及其绩效反馈始终考量的一个核心指标.开展高考公平指数测评研究,是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提出了高考公平性评价的量化分析框架及其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为对象进行高考公平指数测评的实证研究,试图为高考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参照.本研究认为需进一步加强高考公平性评价的科学化研究,并建议将高考公平指数监测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