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再说司马迁对传主“为人”的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大量出现“某某‘为人’如何如何”,是司马迁关注传主“为人”的显著表征.也是《史记》具有文学特质的内在根源。我们在对《史记》中“为人”一词作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发表其89例用例,分析其所用“为人”的涵义,并进一步论说关注传主“为人”对于写人、对于《史记》的文学性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的特殊在于大学所有活动的根本取向是为了"求真",为了"求善"。所谓"求真"就是大学要高举科学精神的旗帜,遵循科学精神的原则,探寻真理、探究真实、探讨事物变化之机理的规律性;所谓"求善"就是大学要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敬畏人文精神,培育人高尚的道德灵魂。"求真"和"求善"构成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体现着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史记》的实录和求真精神决定了他在文化丰碑《论语》面前显示了极度的虚心与虔诚。所以,《史记》中不时引用《论语》,体现出《论语》的深远影响。其引用情况,在《论语》的接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也为《史记》的解读提示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4.
为人叙事视角是司马迁把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与传主个性及人性连接起来的成其一家之言的新角度,《史记》证明为人叙事视角是与司马迁知人知史目的相统一的恰当的方法。为人叙事视角最大的特点是直接点出传主的个性特征。《史记》的人物传记就是由几组内在相互联系的有鲜活个性的人物活动于其间的画廊所组成,在这些个人物画廊中,为人叙事视角的作用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5.
孙娟娟 《学周刊C版》2013,(25):104-105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贯彻落实《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发挥语文教学对中小学生人格塑造作用,引领学生"求真",感受人间真情;引领学生"求善",形成良好品质;引领学生"求美",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历史教学求真、求善、求美的不同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历史教学求真、求善、求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主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构成了类传存在的合法性,不同类传的设立与否因时代而异.范晔《后汉书》较之《史》《汉》,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篇类传,这七篇类传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体现在:立传数量与种类具有涵盖东汉朝野人物的全面性;传主选择以传主所处时代的公论作为标准;写法上多用附载法,且能类从中犹见“细意”,从而从时间、空间的二维角度全面反映人物情况.此外,七篇类传对前继承了《史记》传统,对后又完善了类传体例,其立传标准又受到了范晔“耻作文士”的主观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司马迁关注传主“为人”的角度可以寻绎《史记》在写人上获得非凡成就的根源。司马迁关注传主“为人”的自觉,在了解人上具有优势,他也付出了艰巨的努力,因此他在人心人性的探究上获得了实绩并达到一定高度。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体悟学习策略,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过程,获得知识内涵,增强操作技能,提升科学素养,实现"求真"与"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传主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相似文献   

12.
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的初衷是要续补《史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没能完成,进而改为注解,因而《史记索隐》中也常常体现司马贞补《史记》的残留痕迹。古今学者对司马贞及其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三家注"之一的《史记索隐》上,对司马贞的补史工作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只作只言片语的讨论。然而,明确司马贞续补《史记》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在《索隐》中的体现,是我们做好《史记索隐》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在蒲松龄的散文中应酬文占据绝对多的位置是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作者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在很多应酬文中仍可看出隐藏在里面的作者的人格精神;而在一些“为名为利”的非应酬文中,如拟表拟判,并没有多少情感色彩,却也能看出作者宽广的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14.
《史记》徐广注保留了六朝及六朝以前大量的《史记》异本的文献材料,这不仅对我们了解《史记》的原始风貌,流传情况,异本产生原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为我们考证今本《史记》讹误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时长,探索了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兼顾了实录原则和文学修饰的优长,既填补了上古历史的空白,又开启了《史记》五种体例的范式,是司马迁个人才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对“神话历史化”的进一步尝试。以《史记》为例谈神话的历史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文学名著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百回本《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为明代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范本。围绕着对《西游记》的评论,陈元之、谢肇淛、李卓吾(?)、衰于令、张誉、凌濛初、睡乡居士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基本解决了困扰自古以来无数研究者的小说创作“虚与实”的关系问题,肯定了小说这种特殊体裁的虚构性特征,基本澄清了对以神魔鬼怪为题材的奇幻文学的传统偏见,肯定了奇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奇幻小说要“幻中有真”,更进一步强调小说要描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文学向人本位复归的理论探索;在“奇与正”的探讨中,他们把“奇”定位于“文胜”,定位于取材于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表现出奇的特色,是对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理论探索的每个环节中,《西游记》的范本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名校教育理念特色巡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美国著名高校的教育理念: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追求光明与真知,坚守人文主义阵地:找到办法,否则就创造一个;州界就是大学的界线;所有目标都毫无例外地指向远方;各美其美,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等等。并阐述其特色。  相似文献   

19.
绝对相对、一般个别、共性个性是同等级的概念 ,但并非等同的概念。“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与“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两个判断不相容。“总和”论于实践也无益  相似文献   

20.
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日伪军虽然对此百般掩饰与歪曲,但在论及八路军的战绩、八路军的作战地区及兵力、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以及八路军的素质及其与群众的关系时仍迫不得已地流露出一些无可隐讳的事实。这些事实从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八路军抗战功绩的一种反面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