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志鹃 《出版广角》2016,(22):80-82
英语媒体因其语言优势,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如何在传达国外媒体不同声音的同时,引导国内读者从外媒的观察和评论中更客观地认识世界,界定自我,是英汉新闻编译者的重要任务.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新闻编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闻编译者可以通过叙事建构策略,塑造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分析交互式新闻游戏对传统新闻带来的三方面变革,即受众感知的重构、新闻叙事角度的重构以及新闻报道逻辑的重构.文章认为,游戏和新闻的结合点是交互与互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游戏可以在时效性较弱的社会问题报道上进一步拓展报道主题,同时可以将VR技术引入新闻游戏的制作中,为用户创造更真实的“浸入式”体验.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认为,新闻作为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借助的是叙事手段。任何信息都是事实的传播,对整个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叙事就无法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所以叙事是构成新闻必不可少的体式。本文以"习近平访韩"事件为例,选取《纽约时报》、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从新闻叙事视角、新闻叙事顺序和新闻叙事表达,这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新闻叙事方式的差异,以及探讨如何改进叙事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我们了解、解构、建构世界;剖析、定义、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重大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等特点.很容易构成连续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重要内容。在灾难新闻写作中运用叙事策略,增强其可读性,提高受众关注度,也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庞菲儿 《东南传播》2020,(10):62-65
迪士尼真人电影《沉睡魔咒》对《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故事《玫瑰公主》进行叙事重构,形成了巨大的颠覆性张力,在解构经典童话的同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童话叙事。在情节的重构上,影片改变了源文本的核心事件,以变调性转述、极速矮化、义理置换等改编策略,解构了经典童话中的男权文化意识;在人物的重构上,影片突破了源文本中男权文化建立的女性角色规范,凸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深层结构模式的重构上,影片改变了源文本设置的二元对立项,并延展出了多组对立结构来体现父权制文化与女性处境的对立,呈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2):34-43
从文件到新闻的报道因由与生成,体现和验证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传播机制,具有将信息转化为与人有关的新闻事实的功能。我国主流媒体对五年规划报道的机制与实践表明,对文件信息的新闻化转化,既是新闻生产的特定功效,也是顺应公众政治民生化诉求的媒介化叙事策略的演进。本文从新闻报道的"新闻化"机制与传播隐喻的历时性拓展出发,解析了《人民日报》新世纪以来五年规划报道的叙事策略,不仅呈现了其叙事策略的特征,还针对其不足展望了文件信息新闻化的融媒体报道走向,并指出了未来转进的跨界叙事方向,即文件信息新闻化将和社交参与形成符号化的互动,以此探研新闻报道的符号化建制与机制的可能及可为。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报道"事件故事化"模式在突发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中,能更准确地展现重大新闻事实,凸现主题,活化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突出矛盾、制造悬念,让新闻借助"说书"的艺术更加吸引观众;抓住细节,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长平 《青年记者》2007,(21):77-77
正面报道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效果,值得一些正面新闻的报道者们反思。又快到年终盘点的时候了。我和同事去年"恶搞"了一把,做了个"反向新闻·重构2006",今年我们还打算继续"反"下去,但是不再虚构了,因为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反向新闻"比比皆是。这里我仅举最近网络上的一个事情作为例子。  相似文献   

9.
华进 《当代传播》2013,(2):27-29
媒介不仅是叙事的手段,影响叙事的方式,左右叙事的观念。网络媒介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鲜明特征,这种特性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叙事的方方面面,甚至对传统叙事学观念进行了重构。与此同时,叙事学也在媒介变革的大背景下不断转换范式,并最终孕育了后经典叙事学的分支———数码叙事学。以数码叙事学为指导,探讨数字时代新闻叙事的转型与观念重构,对新闻传播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背景下顺势而生的.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更加注重事实本身的深度挖掘,从而获得隐藏于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数据报道中,新闻叙事主体发生了诸多变化,数据源和新闻团队共同构成叙事主体,又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分析数据新闻叙事主体的演变,并基于叙事主体的变化对数据新闻现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Norman Fairclough( 1992)所提出的关于话语的社会理论指导下,依托跨文化传播研究、阐释学、符号学,将新闻编译置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这样一个三位一体、共核并有着层级蕴涵关系的框式,剖析了新闻编译者的多个角色.在文本层面编译者成为“译码者/编码者”;在话语实践层面编译者承担着“编辑/译者/传播者”的角色;在社会实践层面,编译者则表现为特定文化意识形态的主体.研究新闻编译者角色的多面性,有助于理顺新闻编译这一话语实践中所集结的多重社会关系,并揭示跨文化传播中新闻编译语篇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博客不仅作为技术、作为个人网络日志存在,更是作为一种话语存在,这种话语类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等特点。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LEDE"博客中有关"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分析发现: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新闻话语的特点,网民的参与不仅分散了传者设定的话题而且重构了传者所要传达的语义,从而解构了传统媒介传播者话语霸权的地位,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由此可以窥见西方新闻博客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呈现。  相似文献   

13.
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叙事如何通过历史、地缘和文化的表述,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被延续、解构和重构。与此同时,本文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复兴,对于当代构建"国家"叙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静 《中国广播》2012,(9):23-26
新闻竞争加剧使广播新闻品质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之声"走转改"系列报道之"倾听贵州"、"倾听新疆"为例,提炼、归纳该系列报道的先进经验,认为其成功之道就在于遵循广播新闻生产和声音传播规律,在叙事策略上立足声音特质,注重题材选择与驾驭、重新定位报道者的叙事角色、运用独具广播特色的多种叙事方法、选择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将该叙事策略定格成为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准则,广播新闻品质提升就有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蔓延,对公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媒体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发布国际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报道。在报道中,叙事是新闻的关键,叙事视角则是新闻叙述的立足点。本文从叙事视角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重要性出发,深入分析新华网相关新闻的叙事视角,从而更好地研究此类国际新闻中叙事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性存在 ,是对新闻所作的一种开放式诠释 ,其知识视角是将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叙事 (discourse)加以分析 ,认为意义建构是新闻叙事的主要功能 ,强调风格叙事方式、话题叙事方式与社会利益、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调因之而形成的新闻叙事的流转与变化。这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本质定义 (强调新闻的事实性和信息性 )互相支撑 ,形成了对新闻的全面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素以真实、公正、客观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事件为己任,长期以来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保持着清晰的距离.但是排除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成分,文学写作中的许多叙事手法被新闻从业者所接受和借鉴,在西方新闻写作报道的教材中,新闻常以"新闻故事"(news story)而代替,写新闻也被称为"讲故事"(story-telling),与此相关,一种名为"叙事新闻学"(narrative journalism)的概念以及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新闻实践活动在美国的新闻界和学界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情感叙事在"后真相"时代成为社会叙事的主要线索并突出反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过度的情感叙事是否造成接受者的情感过载进而影响新闻真实这一基本原则?将情感真实作为新闻真实的一部分以及将情感叙事视作新闻叙事的功能之一,为情感叙事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赋予了合法性,但其毕竟不是新闻生产的全部面向,过犹不及的情况成为当下新闻内容生产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数据新闻的研究维度从功能效果转向理性批判,对于数据新闻价值观念的探析成为现阶段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从新闻建构论视角出发,技术因素的介入重构了数据新闻的生产常规和权力框架,并对传统的人文叙事原则产生了冲击。为避免陷入新的叙事危机,数据新闻需要重塑基于数据因果关系的叙事逻辑,构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语境。  相似文献   

20.
王豪 《今传媒》2020,(4):127-131
在信息爆炸、新闻“速朽”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回访报道的缺乏越来越普遍。在新的传播形态中,回访报道的叙事建构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文结合了数篇优秀的回访报道,以新闻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新媒体时代回访报道在叙述者、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的叙事特点。当下,回访报道已成为一种全面的、整体的重新反观,关注回访报道怎样被讲述,对重拾“记录”的力量,完善我国新闻报道体系与增强传媒公信力有着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