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登明  王玲玲 《教育》2011,(22):31-32
地处通州区东南一隅的二甲中学因位置偏僻,被当地人称为"草根学校"。近年来,学校在"行于天地,止于至善"教育理念引导下,全校师生以"做诚实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的做事态度,以"今天二甲,明天第一"的不服输精神,得到了当地同行的认可。学校创造的独特做法与典型经验,先后被全国诸多媒体报道。近日《,教育》旬刊记者就该校"生命化教育"引导课堂互动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及栽体,而师生互动效果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当前独立学院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教师主导、形式主义、知识与情感互动割裂三个方面的困境。究其原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违背规律的教学方法影响甚大,因此要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必须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整合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林淑娟 《亚太教育》2019,(11):163-163
“新基础教育”以学校转型性变革为主要研究内容,核心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基于“新基础教育”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以课堂实践为抓手,阐述并分析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误区,并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以期推动课堂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4.
课堂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以甘肃、宁夏两省区为调查对象进行课堂研究发现,普通高中课堂中的问题主要有课堂中的教师“独角戏”,课堂中的“以考论教”以及课堂中的不公平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潜藏着很大的教育危机。因此,高中课堂的变革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国家政策的引导,从中观上加强学校管理的教育领导与制度创新,在微观层面加强师生课堂实践的变革与引导。  相似文献   

5.
实现有效师生互动是对教师较高的专业要求,它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有:莱刻的把握;掌握互动技巧,能根据师生互动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应变,使课堂活而不乱。实现有效师生互动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中,基于课堂和学校进行。针对教师在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尝试;开展教师间、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合作;创设支持环境,重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过程。要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就应当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创设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环境呢?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启动的“面向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体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场所,更是实验进程中的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窗口。笔者近日走进了实验区,直观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给学校课堂的可喜变化。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情绪高昂,明显显现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师生双向、生生多向”的交往互动局…  相似文献   

8.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有效师生互动策略研究与应用的依据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的本质属性,二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教育价值,三是当下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主要策略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策略,以启发探究为基本策略,以反馈调控为强化策略,以人际合作为深化策略,以开放教学为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朱庆利 《课外阅读》2011,(8):242-242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0.
孙志坚 《甘肃教育》2009,(19):24-24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师生共同研究课题的情况下,构建教育的互动系统。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体系,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系统,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体系,  相似文献   

11.
提高双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水平是新疆双语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双语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但目前新疆双语课堂所具有的双语教师权威意识浓重、双语课堂互动重"形式"缺"实质"、依旧以"应试"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等问题,制约着良性双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在平等氛围中实现互动、培养"实质"互动习惯、在多元化评价中关注互动等师生互动策略,则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比较合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课堂承认对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精神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是课堂师生对话、挖掘学生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承认的课堂互动表现为教师将“管理主义”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承认主义”的面向儿童本身的教育理念,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爱与关怀、相互尊重、相互承认、课堂规范作为生成机制,通过名师课例提取出以理解、平等以及共生为媒介的师生课堂互动的三种互动媒介,进而为课堂承认提供操作依据,提高承认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实现机率。  相似文献   

13.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厅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4.
“德”字本义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培养“道德”或“品行”。“崇德”“尚德”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建学理念。至今,“尚德”二字仍刻在学校的石壁上。从“德”本义出发,笔者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课堂”。在“尚德课堂”中.“尚德”教育环境、“尚德”教学理念和“尚德”课堂范式是最重要的三个项目。“尚德课堂”的追求是师生选择的必然,也是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以教师为主的互动.或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性正在日益加强。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优质课堂的重要标志,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但是师生互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做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课堂权利观”是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权利的一种全新注解,是真实体现“生本”教育和“人本”思想的精神注脚.“把课堂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通过教学管理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创设基于教学管理民主化探索权利课堂的教学新范式,为学生课堂权利提供释放与展示的舞台.其实践策略,一是通过学生课堂权利的制度建设与条件配置夯实权利基础;二是通过课堂引导建立学生课堂权利的教学范式与有效生成课堂权利;三是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课堂权利的深度推进与多元展示.  相似文献   

18.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呢?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笔者就教学中的几点感悟讲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曹心意 《中国教师》2009,(22):26-28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强,但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还是鲜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过分追求“动”的频率,忽视“动”的内在品质,教师屡屡提问,学生频频回答,在课堂形式上逍遥地打着“水漂”;二是过分追求“动”的形式,一节课下来活动不断,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  相似文献   

20.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师生的有效互动是课堂活动的核心.当然,要实现课堂互动的双向建构,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教师的掌控和调控.一、适度掌控课堂活动-思考、探索、表达课堂活动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而价值的有效达成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整合.因此,有效的课堂互动强调对课堂活动的适度掌控,强调“动”与“静”的结合.“动”即学生的活动,重视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静”即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