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阐释和理性感染把学生引入复杂而生动的文学世界,其基本途径是在重返文学性的文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建立有关文学的基本感知方式,进而掌握文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形态与内容。重返文学性,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理论中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完全作为抽象的哲学本体来对待,而应该要强调理论的理性导引功能和文本阐释价值,在文学文本、文学解读、文学感受性分析中建立三位一体的阐释框架,最终展现的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与经验、文本与理性、感受与阐释的同一性,从而起到深化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一生酷爱美术,积极倡导美术运动,扶持艺术青年,这些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构成了相互阐释、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文本封面,作为文学文本的视觉表征,是鲁迅在文学与美术之间的互文性沟通交融的集中体现。纵观鲁迅文学文本的封面,色彩由浓到淡、图案由繁到简、字形由方到圆、留白由寡到多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恰恰吻合了鲁迅在视觉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和文学表达上思想情感演进的流变轨迹,由激情到平淡、由绚烂归沉寂、由愤激苦闷到决绝温馨再至通达自信,从而彰显出鲁迅的文学品质和美学趣味之间暗合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总结了在教学中融汇人文教育的意义,并联系美学、文学、哲学、社会学和音乐艺术,探索了生物学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叙事研究的复兴,强调扎根于教育现场,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意义体验的叙事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为了教育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尽管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叙事学、文艺理论中借鉴过来的,但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野.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过程的实质就是从教育现场到研究者在教育现场中形成的现场文本再到凸显研究者意识的研究文本的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声音与签字即是研究者意识的具体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贺晓星  李黎 《教育学报》2006,2(2):43-54
少儿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到教育,但问题不在于作者是如何看待少儿文学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的,而是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少儿文学文本,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在此,教育不是一个“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问题,而是一个“还可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具体通过对梅子涵少儿文学在写作风格上的特色以及写作风格与写作内容间的背离现象的解读,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提出社会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体系中,文本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受海德格尔存在论观念的影响,伽氏认定,文本是被理解的给定之物,并把文学文本看作是“最高程度上的文本”。总体上看,伽达默尔文本观的主要贡献在于,依托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支点,将语言关注指向了文本,使语言之思得以具体化,文本也因此走向本体论的视域和存在之途,从而确立了文本和阐释的互参共存格局,获得了文本意义的方向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这些努力,不仅有力地影响了接受美学的生成,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和绝对相对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文学尤其是小说 ,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修辞性艺术 ,是作者的旨在与读者形成积极的交流关系或对话关系的自觉活动 ,并以此为基准 ,分析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普遍倾向 :否定作者在文本中确定明确意义的重要性 ,而一味夸大读者任意阐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这种倾向只能导致小说作者与读者关系的紧张甚至断裂 ,而无助于形成彼此间积极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阐释的超越性包括时代的超越和心灵的超越。时代的超越依赖于心灵的超越,心灵的超越也必然要落实到时代的超越上才有意义。而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只有在文学阐释的文本超越中才能够实现。文本超越则依赖于阐释者对文本的深刻反思与对话。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史教学第一位的工作应落实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阐释上来。通常采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阐释作家作品,这方法包含相互关联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美学原则、历史原则和具体分析原则。在运用一种方法阐释文学文本时,还可吸取其它新方法的优长。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础。个性化解读,应坚持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点,抓住"语言"和"学情"两个关键点,实现文本、作者、读者的视界融合和意义建构。为此,文学文本可从形象、主题、技巧、风格等四个侧面,运用语义学、文体论、社会学、文化学、接受美学等文本解读理论,形成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成果。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美学价值指向与该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息息相关。该文将传统美学的一些基本命题放入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之中,以阐释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这些基本命题对我们这个民族人生价值理想和生命感悟方式形成的影响。从人文—社会学角度观照传统美学的基本命题,自有其相应的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出现了文学文体学这门新学科,它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扬必译作《名利场》是一部荚汉译作的瑰宝,其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的选择独具特色,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对其分析将对英汉翻译提供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18.
文本含义扣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阐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