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把守礼行礼作为人的立身之本,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传统价值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起到指导作用,是赋予时代新特点的审美教育新课题。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修养道德、健全人格的教育。那么,如何充分挖掘校名——"德胜"的内涵,将礼仪教育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文化,如何使礼仪课程成为学校最具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交际礼仪的意义1提高民族素质的途径之一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为推行“礼治”而奔波一生。他认为“不学礼,无以利”。荀子则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把学礼的重要性与国计民生等联系在一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论是从事国务活动,还是平日为人处世,在讲究礼仪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被外国政治家们称为“做人的楷模”。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人们社交活动日见频繁的今天,将健康有益的传统礼仪和礼节继承下来,并借鉴和吸收外国文明实用的礼仪和礼节,显得更为重要。然…  相似文献   

4.
<正>儒家认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约束",礼是人的"外在道德表现"。荀子亦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百年老校海门市德胜小学,有着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她们秉持"以德制胜,以礼成人"的理念,由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最美乡村教师戴屹嵘副校长领衔,成立了全市首个礼仪工作室。她们研发了校本教材《我做好孩子——礼仪教育288个细节》,做到每月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篇章,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是一种文化;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则是他的基本素质,表现为个人素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交际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正>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晏子春秋》:"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礼也。""卧冰求鲤"孝敬父母成为美谈,而"程门立雪"更是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典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道德的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的青少年,他们更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的人,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可见礼仪的魅力。其实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点,对外人也基本做到了有礼,但在对待家人时,却随意少礼。还有些人认为在高科技时代,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网络,反正穿着马甲,即使无礼,别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更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礼仪繁琐,没必要讲究。这些都是片面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礼仪的内涵与意义,督促自己行动起来,让自己成为举止优雅、受人欢迎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良好的礼仪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课程,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利用语文课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2005,(5)
礼之与人,犹酒之有(音:niè)也。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君子有风乎,为礼为义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下于人,较人之长。德建名起,形端表正。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格言  相似文献   

11.
叶杏妹 《师道》2013,(1):31-32
荀子说:“国无礼而不宁.事无礼而不成,人无礼而不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长效,教育者心中得有一杆秤——掌握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尊敬遵守、利己利他、自律他律。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导行。  相似文献   

12.
郑余霞 《教师》2011,(25):16-17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周无礼则不宁。”因此,学校教育尤其要重视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礼”的重要性都作过精辟的论述。苟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焉,心尚礼则心泰”。“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可以使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为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好各种关系铺平道路,也为人们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4.
兴复盛世的别样尝试——论孔子诗学研究的礼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研究<诗经>时,将诗与礼密切相连.孔子认为,诗是"礼"的展示,而"礼"则是诗的规范.孔子对<诗>的礼用功能极为重视,期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乐之制.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富有悠久的礼仪传统,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不注重礼仪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世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荀子也曾提出: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前人对礼仪的重要性从个人、…  相似文献   

16.
杨吉 《考试周刊》2014,(23):177-178
<正>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孔融让梨、尊敬长辈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小学生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但是现在某些小学生的礼仪观念比较淡薄,班主任应该认真分析小学生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本学期,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7.
金丹萍 《教学随笔》2013,(16):138-139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利用国学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孔融让梨、尊敬长辈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小学生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但是现在某些小学生的礼仪观念比较淡薄,班主任应该认真分析小学生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本学期,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以“礼”为内核。孔子曾经说过:外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礼,方能名正言顺,自尊尊人,走遍天下;无礼,只能受人非议,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20.
<正>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广泛深远的影响,《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而对一个人而言,礼仪则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幼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