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大小调相互间的频繁渗透及自然调式的运用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主要特色。古典音乐和声原则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根本源泉,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声语言与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是同质不同形的关系。体现出同一种体系——大小调和声体系——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半音化和声的运用,这种变化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可以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有利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幻想与神秘的意境.这种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显然是受到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审美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半音化和声作为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手法,在格里格的创作中得以大量运用及充分发展。文章从调式、和弦以及线型几个角度对格里格艺术歌曲的半音化和声进行分析,探讨半音化和声手法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特色。通过分析表明:该作品的半音化和声手法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所产生的音响新颖、色彩绚丽,体现出格里格鲜明的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肖邦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作曲家、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和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的意义重大,他的和声兼具奥德大小调和声体系和波兰民间音乐语汇的优点,是浪漫派和声风格的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钢琴奏鸣曲进行研究以了解肖邦在不同时期个性化的和声语言,观点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6.
肖邦玛祖卡中旋律,和声、调式以及曲式的变化是由于肖邦赋予玛祖卡新的内涵所引起的,与此同时这些创作特点也包含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共性写作特点中。本文通过分析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肖邦的玛祖卡的创作特点及其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展现肖邦创作中来自波兰的民间音乐因素,以期一窥如何升华我们的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7.
象征主义“纯诗”的观念不仅为德彪西反叛浪漫主义音乐找到了方向,也为他确立一种新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了深层启示。音乐形式成为德彪西革新的重心,他在旋律、和声和音色等方面都作出了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和声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学者对欧洲和声发展的不断努力探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我国和声理论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式锴先生撰写的《和声艺术发展史》是我国当代和声理论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音乐理论文献。此书的出版显示出我国对欧洲和声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在对整个欧洲和声进行研究时各个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对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技法的发展有较多的研究。以下就对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丰富且独特的音乐形象。本文从伽达默尔现代释义学的角度,对舒曼《梦幻曲》中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索,在旋律、调性、和声以及节奏的方面来研究这种音乐语言对人们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这首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的作品代表着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音乐的奔涌与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与众不同的和声,特别是将半音阶和声与其伴随的不谐和性推广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融合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大多受到了非现实文学作品的影响。肖邦是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富于诗意及细威感情的作品成为浪漫主义的载体,凸显了其个性与理想。  相似文献   

12.
和谐既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是艺术上的独特表现。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体现了对生活理想化的追忆和叙述,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与揭示,与此相适应的是作品内蕴的乐观、文风的平淡及语言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生平和创作的分析,阐释了拜伦所创造的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并分析了这一形象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4.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想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威廉·布莱克十分推崇诗人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一种力量足以造就一个诗人想象."文章引用了其诗歌原文,试图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探索他神奇瑰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德国的浪漫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浪漫主义反对启蒙运动对真理和单一模式的唯一追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世界上并不存在事物的固定不变的结构和一个必须适应的模式。浪漫主义的这种核心观点同样影响了西方大学文化的当代走向。近代的英国纽曼模式和现代的德国洪堡模式均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主要特征,当代的美国克尔模式则通过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大学的结构化和模式化,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在后浪漫主义的当代大学文化中,对理想人和大学本身的界定是大学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只有和社会进行永恒的对话,才能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散文作品中描述和呈现了赫哲族冬季捕鱼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在"不浪费的人类学"视野中,作为本土话语书写的赫哲族作家作品呈现出文化主体的主体权与表述权和谐统一的民族志特征,本族群的作家作品是该族群民族志"不能浪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花未眠》,融合物我,把自然契入人类的哲学思考中,表达了艺术要尽可能地反映自然美的思想,进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类审美理趣,张扬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显示了作家后期散文创作秉承了日本文学“物哀”“风雅”的传统,达到了禅趣、哲理美与物哀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是两个独立的文学思潮,但关系密切,颇具渊源,常被学界相提并论,混淆使用.二者具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浪漫主义的反叛,都受到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影响,都将真实、客观视为文学最重要的品质.但二者在对真实观的理解、受科学影响程度、人物塑造、作品的倾向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廓清二者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驳。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官和情感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其艺创作力主张扬个性、宣泄情感并挖掘人的深层精神世界,艺术表现手法多采用对比强烈的、充满感染情绪的戏剧性效果来表现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绘画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庸俗审美观和陈腐的学院派体制的束缚,满足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对自由、民主思想的化需求,其艺思想和美学形态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