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批驳了“过时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李洪林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奠基者;列宁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当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论”有重要的意义;否定和反对“灌输论”其实质是否定和反对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是时代的精华,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失败”,反而获得了新发展。在新世纪,坚持三个解放,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晚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的概念力图“复兴”在现实中遇到诸多挑战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美学、文学批评领域建设“总体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尽管作为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概念之下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努力,但结果却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隐然不彰。“总体性”是建设作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它作为潜体系不仅存在于“巴黎手稿”之中,也以严谨的历史科学的基础形态存在于探索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文本之中。“总体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呈现出“人的理想存在”、“历史科学方法论”和文化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概念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由于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思潮发生激烈碰撞,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随之出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受挫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一驳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在当代的中国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对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路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有人提出的"灌输过时论"观点,以及人们对灌输理论的误解,详细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必要性.为了提高灌输的效果,我们必须丰富灌输的内容,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全面分析灌输客体,创新灌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自由问题在古希腊罗马时就受到重视,到了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其理论形态日臻完备,并被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把自由归结为人的所谓“天赋权利”或“自然权利”,认为自由必须通过劳动和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观点和结论,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它所展示的科学内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宝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是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源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和历史使命,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事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的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思想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权威”,到列宁时代的“领导权”,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的演化和发展。当前,坚持“两个确立”和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对《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国家中一股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有别又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异的思潮。主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探索,其理论的一些方面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有些方面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必然增强了学习、理解和研究难度;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线与基本内容的关系,是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条件下,在我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创新灌输理论和模式、方法,显示其强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法性”问题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主题、功能、特征及其发展形态等的深度反思和新的理解,是构成现代哲学深刻的文化-实践转向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研究中的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关键问题。将“合法性”叙事范式运用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处境的分析,意味着必须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新的理论范式,在何种意义上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合法性概念所蕴涵的“反思”式叙事以及对于“认同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诉求,从“检讨”和“建构”两重维度上,提供了一个现代性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化危机的有效诠释视域。合法性话语的确立,不是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是“对话”的结果。立足当下以及未来思想演进的主题,从文化“公共性”视角介入,当是直面并化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合法性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学理性资源和正当性、合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有优势,但均需要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需要实现从体系创新到范式创新的转变。“国民幸福论”的提出有着丰厚的经济学思想渊源,也必将助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学者对政治经济学创新的话语权较大,应该首先考虑用“国民幸福论”助推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国民幸福”是有较大理论创新空间和对新问题解释力的概念,符合市场与政府力量相结合的学术架构要求,可以开拓出历史阶段分析、数学分析、社会调查样本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创新空间;中国特色的“国民幸福论”遵循政治家与理论界共同创新的路径,必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发展史,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西藏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育平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详细、客观地分析西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校园文化全力打造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每个社会发展所必然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科学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从创立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从社会矛盾论到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再到创新的理论和和谐的理论的历史进程.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年),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者。他从弗洛伊德的爱欲论、文明论出发,结合马克思早年提出的异化劳动、人的解放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试图寻求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道路。60年代末在西欧、北美出现的那场既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又反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学生造反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马尔库塞仍被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其次,正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个人和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第三,开辟了中国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要适合国情。第四,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和社会主义主体论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而作出的深刻思考的理论结晶,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而她的整个体系都饱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20.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联系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反对机械论、二元论、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主张以仁爱的、厚道的、共容的态度对待自然,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现代性危机的同时,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