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同小异地出现了。但署名竟是报社某记者的大名。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获得信息后,不顾路途之遥,又专程到工厂调查采访了一天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一篇好的新闻稿,吸引不吸引读者,往往在于它的导语写作是否精彩。如果导语写得平直、呆板.无一点灵性和曲折,就会使读者读之无味,更谈不上见报后的效果了。记得以前我开始学写新闻时,不重视新闻稿的导语写作,心想新闻开头,只要把问题交待一下,然后再慢慢叙述,结果,每写一篇新闻送到报社,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杏无音讯。后来,我吸取教训,找原因,发现问题就在于导语的写作上缺“火候”。于是我先学习,从报纸好的新闻稿、尤其名家的新闻稿中找“真金”,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并参加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向一些同行请教,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4.
有些基层通讯员,认为那些发生在社会上的“大新闻”是报社记者采写的,即就是自己写了,报社也不会发表,因而不愿意采写这类新闻,眼睁睁地看着让別人抢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基层通讯员也要敢于抢“大新闻”。例如,在今年7月底,我的一位朋友来聊天,言谈中得知他所在的工厂要主办全国部分拳击队拳击邀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1987年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见稿61篇,去年又见稿82篇。有的通讯员问我上稿为啥这么多,我说的一条体会是,掌握报纸特点,做到“投其所好”。我以前写稿,不大注意研究各报特点,有了素材写“通稿”,乱投一气,结果稿子写得不少,用得不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我看到,各家报刊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和要求。作为基层通讯员,如果没有直接同报社联系的条件,应注意研究各家报  相似文献   

6.
认识王开猛,是在河南油田报社举办的一次新闻通讯员培训班上。他高大魁梧、幽默风趣、纯朴憨厚,对朋友的真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交往的增多,我们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去年夏季,一场暴风雨后,魏岗矿西干线断电。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怀揣采访本,扛起摄像机,随抢修人员一道直奔事故现场。道路泥泞难走,他全然不顾,东奔西跑抓拍精彩场景,弄得浑身溅满泥水。晚上回到家里,写好电视稿后,他又为报纸赶写新闻稿,完稿时已是凌晨2时了。近几年,他先后有200余篇新闻作品见诸报端。 从1995年起,供电大队年年被水电厂党委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王开猛也连续四年被河南石油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7.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9.
再谈多下去     
湖北日报自从1980年开始抓新闻改革以来,报社内外都很重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经验,好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好新闻,大部分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是通讯员写的。这件事很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深思一番。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0年湖北日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有两篇,都是通讯员写的;社内评出的28篇好稿中,通讯员写的12篇,通讯员和记者合写的5  相似文献   

10.
写稿五忌     
通讯员在写稿、投稿中 ,应切忌以下五个方面。一忌“关系稿”。有的通讯员写稿 ,不是真正扑下身子 ,深入实际去发现 ,而是围着亲朋好友转 ,人情稿代替了新闻稿 ,水分太大 ,这虽是个别现象 ,但也不能任其泛滥。二忌“新闻失实”。新闻失实主要有5种表现 :一是言过其实 ,把报道的东西写得尽善尽美 ,明明是七分成绩 ,却要说成十分 ;二是渲染夸大 ,好就好成一朵花 ,孬就孬成豆腐渣 ,把事物极端化起来 ;三是随风迎合。上面一有什么新想法、新号召 ,就马上利用新人物的嘴讲出来 ,甚至人家还不知道 ,就硬性安上了 ;四是捕风捉影 ,事情“八”字还没…  相似文献   

11.
河南日报改扩版以来,报社采编人员在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高擎“时代高度、中原导向”的大旗,以“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同行敬慕”为目标,不断更新新闻理念,在采访中注重“写事件、抢时效”,在编排上强调“增信息、重民生”,在工作中以“戒浮躁、出精品”为原则,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用信息大量增加,冗长稿件大大减少;鲜活新闻比比皆是,沉闷的消息难以寻觅。报纸的指导性和可读性空前增强,受到了省委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广大通讯员的上稿量和改扩版以前相比大大减少,有些以前稿件经常…  相似文献   

12.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3.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4.
做有心人     
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广,了解到的人和事物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而基层通讯员,因条件所限,往往因找不到报道题材而发愁。其实,并非是这样。我刚学写新闻稿那阵子也有同感.后来通过工作中摸索,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所要写的新闻,也就在生活之中,有待我们处处留心。  相似文献   

15.
近读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小子罪谊万死。”陆文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文夫都是老一辈著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文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者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先说写稿的时候要充满信心。不少通讯员常常是写稿时信心不足。热衷于向报社或电台送,找熟人,拉关系,想通过“开后门”使稿子被采用.不相信自己的稿子能以质量取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的写新闻稿基本功差等。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之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学写广播新闻稿,三年来,被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近100篇,每年都有稿件获奖或被评为好稿。回顾这一段练笔过程,我感到要写新闻,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潜心捕捉新闻线索,而且还要悉心研究广播新闻稿的表现技巧。新闻敏感,对记者或通讯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敏感,才能在纷纭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和分辨,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十分注意培养新闻敏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  相似文献   

17.
去年7月的一天,农一师二团场宣传科干事李军寄发了一位通讯员送来的稿件。过了几天,他了解到那篇稿中写的粮食单产数字比实际数字偏高,当时他想:“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浮夸、掺假。”便拿出自己的钱,和那位通讯员一起给三家报社发了电报要求更正,接着又给  相似文献   

18.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上稿率的高与低决定于一个通讯员的新闻敏感和自身素质。其所以有些通讯员上稿率高,就是他们心里有把尺,什么是新闻,什么素材有“价值”,看得清楚,写得准确,投稿也对路,因此他们的“产品”适销对路,命中率也自然很高啦。我是个农民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写完一篇稿件,最好要做到“三见面”。即与当事人见面;与单位领导见面;与周围群众见面。这样,不但保证稿件真实,还能提高稿件质量。新闻材料来源,并非全是通讯员本人亲眼所见,有些是在众多人中“旅行”或“加过工”后,传到通讯员的耳里,多少有点“添枝加叶”。而不少通讯员往往为了抢新闻的时间性,“闻风而动”,完稿速发,这很容易造成差错。通过“三见面”,就可以防止失实。如有一次,我部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