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复制加扒网”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把“抄级记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抄文件。一些记者脚懒手懒,热衷于“跑会”或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拿现成的新闻通稿或把会议文件稍微改动一下,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字便发表,而不去挖掘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当然,这还主要属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二是抄同行。都知道…  相似文献   

2.
媒体上近年来曝出了一些抄袭事件,现在抄袭剽窃行为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普遍存在的公共问题.有的人抄书,有的人抄论文;有全抄的,有的抄段,也有的抄数据;抄手之中有大学校长、博导、教授.手法多样,"机关算尽".被曝光之初,或沉默,或狡辩,竟有人为之"挡箭"、"抹粉".然而,在事实面前,却也不得不低头,反而更加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训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一些人看来,抄袭似乎成为写文章时天经地义的行为,于是,写作不在深入调研和独立思考上下功夫,却练就了娴熟的抄功,以至有的工作报告“上下一般粗”、有的理论文章官话套话一大堆。本来,新闻作品由其本质决定,应是最少抄袭的几率和成分的,但最近读到的两条消息,引起笔者对新闻写作中抄袭问题的思考。一是美国一家主流报纸近日披露,该报一名被提名参评普利策奖的老记者,在其文章中有抄袭和编造内容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记者"职业浮躁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采访第一线,关注最真实的社会,掌握第一手的采访材料,这应是记者工作的常态.但曾几何时,网来网去、电话采访、"剪刀+浆糊"式的拼抄式写作,成了一些记者工作的基本模式.甚至还出现了少数"无专车不远行、不邀请不出门、无领导陪同不采访"的"贵族记者",吃部委、泡会议、取材料的"白领记者","吃、拿"的"贪利记者".有的记者即便下基层采访,也是隔山看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生活若即若离,同百姓隔膜疏远.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家抄袭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笔者对他这种责任担当和救赎意识深表感佩,更为他兑现"拒绝自我抄袭"承诺而付出的艰辛努力高兴喝彩。莫言所说的这句话让笔者不由想到,以追求"文无新意不出手"为目标的新闻记者,应该也必须大胆地向可耻的自我抄袭说"不"。记者日复一日地采访和写作,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心理学分析证明,凡有重复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北京市的新闻高级职称答辩会上,有位评委问一位答辩人:"你们记者现在还采访吗?"这位答辩人回来纳闷地对我说:"评委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也不奇怪,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经越来越熟悉一些媒体记者的习惯,新闻发布会上拿了通稿就撤,网上扒个信息编编就发,再不就是几家媒体关系不错的几个记者凑一起"攒个新闻"充独家,打电话采访,那都算采访啦……  相似文献   

10.
阿龙 《中国广播》2006,(5):57-58
“花儿抄袭”算是2006年流行乐坛爆出的一大丑闻,为此媒体也是炒得沸沸扬扬。当然也不乏“骨粉级粉丝”为“花儿”喊冤叫屈,因为抄袭乃流行乐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只不过“花儿”撞到了枪口上。作为个体的“抄袭”,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事件”,之后更多的是为这个人气爆棚的组合,因一念之差的中道而废去惋惜;但如果“抄袭”作为整体的“潜规则”,成了流行乐坛的常态,那可就是文化生态的混乱与失衡了,除了反省更有必要反思。过于放纵,明星也可以变成魔鬼。当人们为流行乐坛的“繁荣”高唱赞歌时,一股违反艺术发展的暗流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受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明星个个都想成名要趁早,可写不出来又很困惑!于是自律意识淡漠的“花儿”就抄呗,抄着抄着,原创力日益萎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此后这种方式被各级电视媒体所"抄袭",毫不夸张的说:"感动""骄傲"漫天飞舞。对这些"骄傲"和"感动"作出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演变的轨迹:1.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活动多数以电视媒体作为主办  相似文献   

12.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辞书质量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抄袭(一)抄袭情况1.封面《中华辞海》封面几乎完全抄袭《新华词典》(见下页附图),《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封面模仿《中国大百科全书》。许多语文词典、字典的封面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甚至连商务印书馆的馆标(像一本打开的书的图案)也模仿,并放在同样的位置上。2.正文多数语文词典抄《现汉》、《新华字典》;其中的成语则抄自《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成语词典;英语词典则抄《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有一本《汉英词典》抄外研社的《汉英词典》达90%以上。3.插图《中国儿童百…  相似文献   

14.
过度引用和抄袭之间没有中间值,观点过度引用--缺乏创新,结构过度引用--创意搬套,字数过度引用--失去比例,注释过度引用--没有出处就是抄袭.用过度引用来为抄袭进行辩解是一种不良现象,合理引用演变为抄袭就是过了一个法律的或学术道德规范的"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配合党委、政府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报社时常会给记者下达一些采访任务.这些采访任务大都是静态的工作报道、成就性报道,如何把这些"命题作文"式的报道写鲜活,成为党报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记者沮丧地发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微博上说:"做记者几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梳理自己报道过的人和事,可以说受到伤害的人无一得到公平和正义,甚至遭到更猛烈的报复."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刘万永一人,最近几年,这种无力感弥漫在众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群落中.有记者曾沮丧地说,以前是"不怕上告,就怕上报",现在是"上报上告,统统无效".如果说以前做监督性报道难在发表前受种种因素干扰,现在,报道发表前的干扰变本加厉,但报道后的冲击力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18.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时代>周刊把全球亿万网民评为年度人物.见证和记录历史的不再仅仅是记者或少数人的特权,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只要有互联网,普通民众就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示在全球面前.加利福尼亚记者、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现象称为"草根新闻".确切地说,"草根新闻"的来由是因为生产者是普通受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20.
如今,新闻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多达上万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对新记者的培养越来越不重视,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新记者去独当一面.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表面上看是给予新记者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实际上却在伤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