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一月开始,《光明日报》图书广告栏中,每周有一次商务印书馆的“日出一书·本周书目”的广告,刊登六本书目。从这几年全国图书出版情况看,出书品种不断增加,有的出版社每年出书总计,已经达到或超过“日出一书”的水平但这样宣传介绍,建国以来还是仅此一家。在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就曾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索引作为一种检索工具在人们的读书求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年出书种数上看,我国是公认的出版大国,但远未达到出版强国的地位。除反映在出版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方面,也反映在图书的选题效益和图书功能利用的开发上。整体而言我国图书的功能比较简单,利用率不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图书缺乏必要的随书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常抱怨我国出版界出书周期太长,一部书稿交进出版社,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新书才能出现在书店里。然而,情况也并不完全如此。据我观察,在1991年的出版热潮中,普通图书中至少有三大热门书出版周期之短是创纪录的,长则三五个月,短到不足一个月,这就是:证券知识,海湾战争,三毛之死。我手头这本《股票买卖入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相似文献   

4.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的价值要回归图书本身,这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出书,不一定是为了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或精神,而是为了出书而出书。这样的书看上去装帧得很豪华、很漂亮,但是没有有分量、有价值的内容。对这样的书,我认为就没什么出版意义。出版一本图书是否有意义,要看这本书有没有真正很充实、很内在的思想,有没有值得传播的价值。所谓“开卷有益”,我们必须保证读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是获益的。  相似文献   

5.
1983年,全国共有出版社292家,共出版图书35,700种;到1984年,出版社增至330家,出版图书增到40,072种,从种数上看,增长12.3%。这种图书的迅速增长固然说明了我国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但也随之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当前全局性的纸张、印刷能力紧张,人均购书额又暂时不能与图书数量和价格的增长率同步提高的情况下,似乎有必要重新考虑“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这句口号的次序。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如何集中精力,花大力气提高图书质量,已成了每个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喜庆新中国五十年,中国人民将迈出坚挺的步伐,跨入21世纪。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有如此地位,不能忽视在文化思想方面包括出版事业所作出的员献。回顾五十年以前,中国图书出版非常贫乏,一年出书只有几千种。新中国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出版事业突飞猛进。现在~年出版十二万种图书,新书有七八万种。肚界每年出版图书八十万种,中国约占十分之一,堪称出版大国了。然而,我们图书的制作水平,’-I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差距。从内容【:夹看,如实估量,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知识的含量方面,我们也还…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书之所以要出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使知识传播出去保存下来。出版社把人类创造的知识,编印成书,通过流通环节,让读者买到自己需要的图书,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现在却存在着:书写成了,却出版不了;书店存书积压,可读者又买不到需要的图书。即所谓的“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原因何在?多年来一直困惑着人们。“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是一种恶性循环。“出书难”,并非谁不让出版社出书,而是因为征订数量少,开印亏本。“卖书难”,难在书店积压严重,经济效益差。“买书难”则是“出书难”、“卖书难”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图书再也不能无控制地出下去了.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经营的方面看,我们都无法在年出版新书10万种的基数上,再以每年递增10%的速度发展新书品种.这种品种的急速扩张,降低了图书的品位和质量,也使产业面临很多的危险.最近从全国图书出版管理会议透出的信息:2004年我国新出图书将达到12万种,而美国年出新书也不过四五万种.在美国,年出图书数百种已是大社的概念了,而我国出版社的平均出书2003年已达333种,有的甚至是上千种.很多出版人认为书出得越多就越赚钱,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里想剖析一下上海出版社的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9.
上海有二十多家出版社,年出书品种约占全国图书出版种数的十分之一。1985年,在新武侠小说泛滥、形成对出版界的冲击中,上海没有出版一本武侠小说。全年共出书四千一百七十五种,总印数五亿册。不少图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也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图书出版是整顿的一年,也是发展的一年。整顿是指领导部门大力进行扫黄,取缔非法出版物,严肃批评政治上的错误,同时积极宣传与提倡保护版权,使图书出版走上正确轨道。发展是指图书出版事业在总体上向前迈进了一步。1993年全国出版图书96761种,其中新书66 313种;1994年出版图书的种数还未统计出来,但据权威人士透露,出版种数比1993年略有减少。数量少了,出书的品位有了提高,系列的图书大大增加了,装帧水平也有明显的进步。总的来看,图书质量提高了。对1994年图书出版的特点,试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以来,微博图书成为出版界新的业态,相关书籍已出版约百种。精选汇编名人微博、通过微博赛事组稿、图文搭配、借助微博推广等模式是微博图书编辑出版环节的常态思维。面对微博图书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浅阅读等现象,图书编辑关注达人微博之余,仍需从其内容延伸、微电子书开发、微博营销等角度创新,以便推陈出新,不断出版内容经典、版式活泼、印制优良的精品微博图书。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成立大学出版社,首先要定准出书方向。我社1984年5月成立,资金短缺,面临着困难。出什么书可以打开局面?是靠出版畅销书还是靠出版发挥本校优势的书?讨论中同志们认为第一本书代表我社的出书方向,一定要把握好。经过对本校优势学科及一部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分析,我们选中了全国著名  相似文献   

13.
从出版、发行角度来看,印刷战线上的缺口比较大,似乎一时还难以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目前,一本书从发稿到出版的周期长得出奇。从前,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从发稿到出书,一至二个月已不算快,而现在一般三个月到半年出书是常事;字数较多一些,如果还有图版的话,一年出书也不是个别的。同时,出版计划不周,“出版情况变更”也非常突出。所谓“出版情况变更”,是指已经向读者宣告何时出版的图书,由于出版和排印工作上的原因,要推迟到另一个时候出版而向读者所做的交代。一般做法,比原计划推迟三个月以上才向读者说明,这就是说比预告出书时间晚三个月以内出版,不算不准期出书。问  相似文献   

14.
业内人都清楚,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社不得不出版一些自费图书,而对一些出版社来说,自费图书是他们的重要生计来源,一些编辑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少承担经济和心理的压力,也往往把眼球盯在自费书上。对此,陕西科技出版社社长惠西平明确表示,“自费书对个人能力提高没有好处,对出版社品牌与文化积累没有好处,对出版社经济成长也没有多大助益。是一种恶性循环,表现在一是出版社无异于把专有出版权转让了,二是没有了出版社出版文化和形象的积累,出版的书同行不看,一般读者更不看,三是对编辑培养不利,长此以往,编辑素质下降,市场感应迟钝,专业知识退化。”因此,这位新社长到任一年,把原先的自费书砍掉了一半以上(达40多种之多),用调剂出的书号,大力培育社里的强势品牌,优势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该社目前年出书约160~180种,他说“就算自费出书达100  相似文献   

15.
传播革命:“历史中的一股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图书出版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统计数据这样显示:1978年,全国有图书出版社105家,1998年为530家,2007为578家(其中副牌社39家),是1978的550.47%.2007年出版图书24.83万种(其中新书136226种),是1978年1.45万种的1712.4%.在印制规模上,2007年的总印数62.93亿册(张),总印张486.51亿印张,耗材542.7万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近期发布的<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效益如何暂且不论,如此数量庞大的出书品种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已经居世界首位了.  相似文献   

16.
在希腊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在整理收购的废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破旧不堪的书。书的封面已经被撕烂了,但从扉页上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名字——《理想国》,作者是柏拉图。老人并没有把这本书随意丢进废纸堆里,也没有把它归到报刊杂志一类,而是把它挑出来。然后,找出浆糊,把破损的页面一一粘好,并且还剪了一张牛皮纸给书做封面。接着,他洗了洗手,找出一枝粗笔,很挚诚地在书的封面上写出书的名字和作者。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问题 最近几年图书出版发展很快,每年出版十万多种图书,在数量上世界第一。但这十万多种图书得做具体分析,十万种中高质量的究竟有多少?我认为十万种当中不好不坏的书还是大多数。而且这十万种书真正谈起质量来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日本每年出书四万多种,数字上好像比我们少,但他们每年有五万多种重印书,有二十到三十多万种可供书,德国ISBN书号中心每年的可供书目七十万种,我们重印书有多少?可供书有多少?距离就很大了。重印书跟可供书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实现出版工作从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战略转移,使图书出版从总体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目前各地出版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从图书出版前后的两个环节上,切实有效地加强管理。 书号总量实行宏观管理以来,得到了大多数出版社的赞成和支持。过去有些出版社由于办社指导方针和经营思想不对头,出书盲目,又多又滥,有的出版社一二年之内竞出卖书号一二千个,有个社长在一年之内挂他本人“主编”头衔的书就有100多种。书号实行总量控制,限制的就是那些不守规矩,不求正经的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论图书营销的整合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出版活动中,往往有一种现象存在:硬性要素基本相同的出版单位,出书的规模和效益却大相迥异.有的出版单位每年出版一两百种图书,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策划含量的双效书;有的出版单位虽然每年也有数百种图书问世,但相当部分是作者的包销书等合作出版类图书,很少能吸引读者购买和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20.
优化选题,调整和完善出书结构,是提高图书质量,繁荣出版,多出好书的关键,也是出版社实现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根本途径。衡量一个出版社是否成熟,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出书结构。当前在出版界要注意用个别图书的“轰动效应”,代替整体结构“规模效应”的倾向。如果把每年抓几本“打炮”的图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个出版发布会或座谈会,在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