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哭学生     
一哭颜回。颜回是孔子的高材生,好学不倦,才智出众,品行高洁。孔子曾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观哉回也!”  相似文献   

2.
苏少芳 《成才之路》2011,(16):75-75
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意即通过“千”次的“操”“观”(实践),才能“晓识”(了解认识)“声”“器”(审美对象),多实践才能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老师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美的知识和要领,知美何以为美,要诱导学生从不同性质、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领略美,从而获得对音乐鉴别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朋友之间相识日久,一旦见面却叫不出或是叫错了对方的名字.不仅大煞风景,更为交友之大忌。真正的朋友,本当“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可连作为“标志性代号”的名字都给忘了,这“朋友”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也就可想而知了。师生相处,虽说有别于一般的交友之道。但一连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下来,为人师尚不能记住几个学生的姓名.课内课外,一概以“他”、“你”称之,或是张“名”李戴,人与名对不上号,这样的老师,说他“心中有学生”恐怕就有些勉强了。自然,他们欲博得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拥戴。让学生喜欢你进而爱上你的课,恕我直言,恐怕很难。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向来反对“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  相似文献   

5.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罗素曾经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是维特根斯坦!”穆尔毫不犹豫地说。 “为什么?” “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的时候老是露着迷惘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看到这么一个个寓言: 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怎样用力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菜鸟”一词流行网络已久。在百度上一搜,可得出如下解释:“刚学飞行的小鸟叫菜鸟仔。引申到人,对于某些事务操作不熟悉或是刚刚进入某些圈子的人都会被称做菜鸟。”很多刚毕业的老师都会被某些调皮的学生戏谑地称为“菜鸟老师”。无独有偶,英文中的新手被称为“green hand”。“菜”很容易让人想到“绿”。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固然不同,但对新手却都使用了“绿”一词。  相似文献   

11.
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的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校刘老师颇有智者风范,据说他管理班级很“懒”,但班级管理效果奇好。本学期终于有机会与刘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也终于领教了他“另类”地处理学生事务的智慧,确实让人赞叹不已,启发多多。一阵急促的电话打破了办公室的平静。电话是刘老师在北京上大学的学生打过来的,隐约感觉学生在电话那头极力压制着激动的情绪。简单的问候之后,学生直奔主题,接下来就是刘老师很长时间的倾听。期间刘老师仅有几声简短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要努力做到“真”、“实”、“活”、“新”,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一广阔天地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6,(5):29-31,15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学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学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相似文献   

16.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7.
周范恒 《教师》2008,(19):15-17
看到一朵花一片绿叶,有的人会被它的形状、颜色、气味所吸引,有的人会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朵花一片绿叶;有的人会由此认识环境的重要;有的人还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或生命的灿烂;也有人会熟视无睹,毫无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感受力不同。有人说感受是生活的信号敲打在人们心灵上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动,其核心是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18.
杨德华 《考试周刊》2011,(74):220-221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那么,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去爱学生,而且是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在职校中,“问题学生”往往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好学生”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奥斯特瓦尔德在读中学时,开始想成为作家.便主修文学,结果老师对他的评语是:“他勤奋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不可能在文学上有什么造诣。”随后,父母让他更弦易张,改学油画,谁知,情况更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变得简短而严厉:“他是绘画方面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结论,他的父母和学校老师一起给他“会诊”。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就要当“三好学生”!这是很多人都记忆深刻的激励,也是在学校里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