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干燥晶体不导电,溶于水时可导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对其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使学生了解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并得出电离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溶液导电性实验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1个演示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个简易检测设备(2个石墨电极,1个小灯泡,2根导线,加上1个支架)来检测溶液的导电性。该实验操作简单:依次将装有溶液的烧杯放到支架上,插入石墨电极。闭合电源,看小灯泡是否发光,以此来判断溶液的导电性。在实际教学中,该实验确实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实验效果,给教学带来了方便,学生也感兴趣。但从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效果来看,该实验显得有些简单.在涉及溶液导电性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笔者就该实验进行全新的创新设计.开发出溶液导电测试仪,方便教学使用。  相似文献   

3.
在讲到溶液的性质时,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均把溶液的导电性作为一条重要的性质来阐述。而在实验中为测定不同物质是否具有导电性,需逐一检验其导电性,不仅费时,而且实验现象很容易混淆。为此.笔者自制了一个让多种物质同时进行实验的溶液导电演示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说溶解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料离不开溶液 ;许多化工产品的制备 ,都要用到溶液 ;我们喝的许多饮料 ,治病用的针剂等都是溶液 ;人体中的许多化学反应 ,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都离不开溶液。可见 ,溶液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维持我们的生命非常重要 ,很有必要从微观层次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本文用分子论的观点 ,结合化学热力学 ,来说明几种液体溶液的形成过程。一、溶解的过程从生活体验我们知道食盐、酒精、糖等物质溶于水 ,而油、沙子等物质不溶解于水。有些水溶液 ,如食盐的水溶液等可以导电 ,而有些水溶液不导电 ,如酒精的水溶液等。要弄清这些…  相似文献   

5.
利用显微熔点测定仪和自制的样品池,将传统的化学实验微量化,并借助生物显微镜观察、拍摄细微的实验现象。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将显微观实验现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更直观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溶解过程”“溶液组成”和“饱和溶液的要点”等概念,从而实现美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节的实验1—1内容为测试不同溶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并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原实验装置(图1)存在机体笨重、安装复杂、操作不便、易相互碰撞以及交叉污染等缺点。为此,笔者制作了“灵便型电解质溶液导电演示器”,较好地克服了原实验装置的缺点。该演示器具有重量轻。操作灵活简便,演示效果明显等优点.深受师生欢迎。  相似文献   

7.
林文斌 《课外阅读》2011,(4):128-12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是宏观现象中藏着微观现象,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见度,规范化学实验操作。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合理应用,能很大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CAI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在常规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如果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的教学中,是通过一组物质导电性的演示实验来引出电离的概念,并最终导出酸、碱、盐的概念。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的确直观地看到了酸、碱、盐的纯净物不导电,而其水溶液则能导电的现象。但他们心中会产生疑问: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呢?而…  相似文献   

9.
"电解质"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属于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从教材的体系看,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建立电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离子角度认识水溶液中的电解质,发展了学生的微粒观,帮助学生形成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的化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化学实验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通过感性认识理解、扩大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透过宏观现象,经过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认识微观变化的实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如何思维,把宏观和微观、现象和本质联系起来的过程.思维是智能的核心,是人类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验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56页[实验10-8],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和乙醇的导电性. 一、实验不足 该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实验操作不够简便,在测试不同物质的导电性时,要先将电源关闭,将装置中的电极从液体中取出,再换上另一种物质并放好,此时才能接通电源,观察现象,因而实验操作繁琐.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宏观的现象、微观的分析、符号的表达"化学三重表征观念,分析溶液中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六种硫氰合铁微粒的含量、分析影响此反应进行程度的外界条件,在一课时内综合复习了可逆反应、c-t图、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化学平衡移动、焓变与熵变等多个概念。  相似文献   

13.
把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提出促进化学思维建模的三个多角度认识策略: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和存在等角度认识常见物质;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从语文、数学和化学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溶液类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中的演示实验"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涉及到溶液的导电性,对学生正确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十分重要。但该实验的现象特别不明显,往往使演示老师处于尴尬的场面。本文介绍了用发光二极管法对几个电解质进行导电实验的探究,力求找到更好的实验方法,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钱承之 《中学理科》2002,(11):22-25
题型示例一:溶液的导电性[例1]把0.05mol NaOH固体分别加到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相似文献   

16.
一、“宏观-微观-符号”培养化学思维1.“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化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宏观可以展示物质的组成、形态和现象,微观可以说明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微粒的运动,化学符号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重难点之一,其内容抽象,课堂演示实验又无法展示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微观原理缺少直观印象,为此借助化学软件Crocodile Chemistry,模拟多种类型的离子反应,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离子反应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变化过程,从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技术走进化学课堂,并能成为化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化学实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化学实验课件的产生为化学课堂活跃了气氛、增添了色彩。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化学实验课件在化学课堂的地位;化学实验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课件使实验现象更为清晰;化学实验课件能显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越高,其导电性就越强吗?不同离子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有何差异?通过分析、解读2016年北京卷理综化学11题相关离子反应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变化特征,感悟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对溶液导电性的显著影响,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作者引入虚拟软件IrydiumChemistryLab,对四重表征教学模式应用于“盐类的水解”中进行研究,通过虚拟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水解的影响因素,监测溶液微观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粒子浓度柱状图,以化学符号用语表达盐类水解过程及盐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曲线表征与符号表征将“宏观层面观察实验现象”与“微观层面解释宏观现象”建立了有机联系,四重表征思维相互转化,形成独特的化学学习思维,最终实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