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分子的极性的概念及利用偶极矩来衡量分子是否存在极性以及极性的大小,那么在不知道分子偶极矩的测定值和分子空间构型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判断主族元素形成的共价分子的极性呢?下面就介绍一种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引申出来的,简单可行地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称之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引申理论.  相似文献   

2.
分子极性之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没有极性,而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有可能有极性也可能没有极性.由极性键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有极性,由极性键组成的高原子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时,觉得最难掌握的是“分子是否具有极性的判断”。这确是一个教学难点,多种教法试验效果都不佳。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领悟、并掌握判断分子是否具有极性的本领呢?我反复思考、试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这节教材前,已在物理学中学过“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这种物理分析方法,可作多原子分子中,各原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的借鉴。我就试着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由极性键形成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的教学。经实践,教学效果还挺不错。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将多原子分子的构型归纳成以下几种类型,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逐步填完下表:  相似文献   

4.
分子极性判断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教材、教学资料中,对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判断,大多数介绍的是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的方法和键型、键型对称判别法。此类方法对于判断非极性键和极性键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是否有极性很容易,而对极性键构成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则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上述方法先得要知道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再根据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或键型是否对称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分子的空间构型方面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个空白,即使是告诉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又由于学生在立体构型方面知识的欠缺,对较为复杂的空间构型分…  相似文献   

5.
多原子共价分子极性的判定渭源一中侯孝民对于多原子共价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不仅决定于化学键的极性,还决定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当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时,该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P4、O3等。若分子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整个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就要看分子的...  相似文献   

6.
一、从数学角度判断分子有无极性主要看分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是否对称,而电荷分布情况又跟分子的形状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分子的形状先分析分子的对称性.若分子高度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像X2型的单质分子高度对称,属于非极性分子;AB型的二元化合  相似文献   

7.
非极性分子属于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是由分子的电荷分布情况决定的。极性分子是分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非极性分子是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均匀造成的。键的极性是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而产生的。键的非极性是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相同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课本第二册第19页上的实验1—1,目的是通过水流的方向在电场中发生偏移,而四氯化碳液流不偏移的不同现象,来说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四氯化碳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当学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发生疑问,然而学完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之后,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不但存在于极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还存在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且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实质是一种电性吸引。由此可推知,当带电玻璃棒与非极性分子接近时,也应该能吸引非极性分子。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阅了一些书籍,了解了分子间作用力和极化问题的有关知识。当非极性  相似文献   

9.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化学键的种类和它的强弱是决定性质的主要因素。但是单从化学键还不能说明整个物质的性质,如物质的溶解度、熔沸点、颜色、硬度,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盐类水合物的形成等,都与分子的极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简单双原子分子中,键的类型与分子类型是一致的。如键是非极性键,则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如H_2、Cl_2、Br_2等。如键是极性键,则分子为极性分子,如HCl、H Br等。至于多原子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则必须  相似文献   

10.
许多物质的分子具有极性。但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尚无分子极性这方面的实验。本文向读者介绍一种简而易行的有关分子极性的演示实验,供教学时参考。 一、实验原理 极性分子是指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分布不均匀的分子,常用图中两端分别有十、一的长方圆角形图表示。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极性分子相互间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它们作定向的有序排列,如图1甲和乙。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临沂一中袁世祥指出84年化学教学第一期34页登载王琛同志写的《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一短文,介绍了一种判断分子极性的好方法。使得中学生在不知道物质分子的几何构型的情况下,只要根据分子式就可以判断分子的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两个电子在键的中央出现的机会最多,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果分子中的键都是非极性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这样的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13.
在高考复习中,有关ABn型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问题,学生感觉难以解决.下面例举三种有效的判断ABn型多原子分子极性的方法.(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不冉赘述)  相似文献   

14.
分子的极性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正确判断分子的极性至关重要。分子的极性与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归纳总结出判断分子极性的简单公式和空间构型的一般规则。通过计算判断分子极性,可以初步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反之,通过推断分子空间构型的对称性,可以确定分子的极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分子的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从"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课说起 曾经看过有关"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教学设计,也听过"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公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公开課,都很精彩.遗憾的是听到教师这样的讲述:  相似文献   

16.
一、非金属单质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吗?答:非金属单质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但O3是极性分子.所以说非金属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概念。 2.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极性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相似相溶原理。 5.巩固电子式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教学难点 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广义上讲,相似相溶原理的意思是“结构相似者易互溶,结构越相似溶解得越好;结构不相似者不易互溶”.从狭义上讲,相似相溶原理的意思是“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相似相溶原理在化工、科研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就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归纳如下:一.推断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已知某些物质的极性大小,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推断它们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例如:①已知H2、O2、N2、CO2、Cl2等是非极性分子,NH3、HCl等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美国“化学教育”发表的一篇有关水流在电场里发生倾斜的文章,该文指出,“大多数化学教材认为极性分子的液流办水)在电场里能发生倾斜,而非极性分子不能,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了”.笔者查阅了国内部分有关书籍,发现有的书对这一实验的叙述的确过于简单化,有可能造成误导.也询问一些大学生对这一实验的认识.他们对实验是清楚的.但问到非极性分子的液流在电场里是否会倾斜时,多数同学答不出或给出不正确的答案.鉴于此,笔者把原文摘译介绍给读者.经常在课堂上演示的一个实验是用梳子、气球或塑料棒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场,可…  相似文献   

20.
这样突破键极性与分子极性关系这一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是《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的教学重点,教学实践说明有关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该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