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财政能力的概念框架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从中央政府、省政府、地方政府等教育投资主体入手 ,建立分析近代教育财政能力的框架 ;二是教育财政能力由教育财政汲取能力、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教育财政调控能力组成。中国近代教育财政汲取能力逐渐增强 ,近代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源于地方教育经费 ,在财政中所占比例较低 ,教育财政规模小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逐渐发展 ,但在税收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调控能力加大 ,但由于教育财政投资逆向发展 ,使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处于不利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根据成都市本级和区(市)县地方财政教育投入和各类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成都市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与绩效管理现状,研究投入总量和优化支出结构,探索建立地方财政教育投入效果与绩效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教育投资体制下,由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薄弱和困高考不断向发达地区输送人才而形成地方教育财政流失,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缺乏经费保障。改革现行教育投资体制既须强化“分级办学”,保证地方投入,又须增加中央和省对发达地区征收宏观调控教育税及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成本补偿税。  相似文献   

4.
财政自治与教育财政自治同属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的民族自治权利.由于我国多年来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致使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自治权难以得到根本保障.本文主要对财政自治与民族教育财政自治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并对我国目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对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财政自治的影响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董天鹅 《职教论坛》2012,(10):73-76
在目前财政分权的体制下,中职教育免费由省级政府统筹,省级政府的财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免费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本文以省为单位分析各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保障能力:一是考察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总投入,包括中职财政投入总量及占GDP比例、中职财政投入负担情况;二是考察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生均投入,包括中职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中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及其相对指数.以此判断各省中职财政投入保障能力的强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中职教育免费对省级财政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本研究对2004—2018年中国19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展开了空间计量分析,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策略互动关系的存在性,并考察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内在动机与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地理邻近与人口邻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策略互动关系;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不仅受到地方经济特征与财政特征的显著影响,还受到制度惯性与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的共同激励;面对中央教育领域的预算调控,东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存在异质性反馈机制,其中东部地区对中央政策的反馈更灵敏。因此,中央的教育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互动行为,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计划反馈机制的异质性,从而均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不同运作类型,世界各国教育财政体制可分为协作式、分离式和委托式三种.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财政体系反映了各国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不同权责职能,也反映了对市场和政府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同态度.分析各国教育财政的机制特征,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上的不平衡.本文选取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与地方GDP的比例、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与基建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占生均支出的比例等财政投入与支出指标,从经费总量、结构、生均支出三方面分析我国31个省(市)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的区域差异,以期为各省级区域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2006,(6):54-54
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和《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国库负担法》等相关法令的规定,日本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其中包括由国家财政直接出资部分和地方财政中以转移支付形式分担的部分构成。其中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公立学校教育费用,分别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二级财政按教育财政法令规定各自负担。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有助于当地居民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但这是以许多前提假设为条件的。通过考察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历程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发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使得我国并不存在满足蒂波特模型的条件,财政分权并没有提高地方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率,也没有促使当地居民参与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制定中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资金上的困难。因此,需要发挥中央政府在联邦制下无法发挥的协调作用,调节不同地方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促进地区间中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西义务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和部分市县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数据的分析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支出水平与自身相比虽有所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比较落后,且区域内配置不平衡、使用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以致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而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努力程度也不够,同时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与政策上存在某些偏差造成区域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拉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公用经费拨付规则和管理制度与学校工作实际也不尽相符.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区域内的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平衡,完善各级政府之间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使用结构,增加学校管理公用经费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视野下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西部教育问题,关键是改革教育投资体制。为此,必须设法增加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确保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投资的快速增长;调整财政教育经费的地区配置,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西部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继续实行特殊的教育投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西部教育的资助和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由教育经费问题引起的罢课罢教运动,是教育经费独立思潮形成的引信。思潮深刻揭示了教育经费不独立的严重危害,探索了实施思路和举措,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席卷全国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运动促使各级政府建立独立的教育经费监察和审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专存等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将教育经费独立理想付诸实践,摸索到一些教育经费独立的经验,缓解了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教育经费独立法规缺乏强制性,当局口是心非,使得一些省市并没有实行教育经费独立,对破坏和取消教育经费独立行为置若罔闻,故对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并不能作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重视农村教育的公共投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教育存在公共投入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该加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总量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多元主体农村教育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税费改革是继土改运动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对整个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社会事业中涉及面广、需要确保必要投入的一项公益事业。这就需要思考如何调整并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充足和顺畅,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要求,要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构建一个以公共财政制度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能深入到省级以下政府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以及逆转的政府间财政收支关系,即让县级以下政府的开支从凭其行政权力向下要钱,转变为凭其事权向上要钱,是确保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存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偏少、不同地区间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中非政府投资比重偏低、教育经费个人分担过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普通高中的健康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渠道;提高对普通高中的重视程度,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消减地区间教育投资的差异;提高政府分担比例,完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示范建设立项院校取得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专项资金,使示范项目建设有了资金保障。因此,如何管理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科学的、具有严密勾稽关系的成本计算表格体系是示范建设立项院校财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雷沛鸿投资国民基础教育,缘于其对教育的各种收益(经济、政治、社会收益等)的独到思考。在国民基础教育经费的筹集上,雷沛鸿实行相对分散的教育投资体制,主要依靠县级政府,同时动员民众筹资;推行中央、省、县三级负责制,坚持“因地为粮”(因地制宜)原则,发动民众筹资。为合理配置广西有限的教育资源,雷沛鸿借助政治力量,强调管理,创新学制,大大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