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是学生与教师、教材、以及教材编写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双边关系中,学生与教师、教学文本之间的对话,是能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和理解的,但对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在课堂预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陆岩松 《现代语文》2005,(2):75-75,8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广泛推行,我校今年从高一开始试用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按模块编写,更注重人文性,一方血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深入教材,研读文本,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文本,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起多种多样的对话平台。可以说,“对话”是新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蒋治平 《现代语文》2009,(12):18-19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些“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最为重要,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独白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言说者与思想者。只有通过对话,人类才能正确地面对差异,交流的个体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相遇意味着再生的可能,对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再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了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时试图以“对话”为契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思想,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课前,教师必须先和文本对话,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对文本有清晰的轮廓,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在于反复地诵读与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不仅是要求学生,对教师也同样有…  相似文献   

6.
孙凯 《教学月刊》2014,(7):28-31
正阅读即对话,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有"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和教科书编者。只有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个性化心理,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而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话题设计适当,方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指引学生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试图以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话题的确定。一、确定有效对话话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分为三个阶段六种对话。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与文本对话,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对话,是在学生、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我们读文章不仅仅是与文字的对话,最主要的是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的心灵对话.因此,我认为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间一种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活的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季伟 《湖北教育》2005,(1):56-57
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谈话、交流或讨论,包含同意或反对、肯定或补充、提问和回答的关系。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显性对话,指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言语相互作用,是直接的、可见的“说——听——说”关系的建构。还有一种非基本形式是隐性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原则上,以文本言语为载体而展开的思维碰撞和心灵的多向交流,包括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11.
依托文本,还原对话,能让学生去积极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并能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不仅读出文本中隐含的深刻意义,甚至读出更丰富、多元的含义。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交流,在交流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阅读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享经验,共享思想,共享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革之一就是变讲课为对话 ,《语文课程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 ,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这种对话分为两种 :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 ,包括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地进行精神交流 ,实现这种对话 ,它要求教师的 ,不仅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悦纳学生的情怀 ,更要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教学中的六种对话理论上阅读教学过程中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对话形式,可用图1表示:在这六组对话中,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为课程意识与教材意识,是将文本的原生价值开发成教材价值,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计.教师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完成的,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文本编排体系的把握、文本教材价值的确定来领会编者意图,也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学生对编者的教材意图的理解,不仅要借助文本,还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首先,教师得和文本“对话”.把握好文本.先取得和学生对话的发言权。其次,教师走进课堂,得先引导学生直面教材,让学生和文本个性对话。再者.教师作为“过来人”.不要轻易把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应当把自己得到结果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促膝谈心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6.
如果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就共同推动了阅读教学的进程。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作者所借助外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本内在意蕴有了认识,同时借助文本这一参照,学生能对自身进行反观,从而达到陶冶身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在师生经验共享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态.化学对话教学的实施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自我反思对话;学生自我反思对话.  相似文献   

18.
小学英语是学生系统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课程。英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对话材料,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对话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文本晨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整合资源等策略,鼓励学生对话交流,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