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基于农林高校毕业生实际,通过剖析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水平、转变社会观念、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家校合作联动培养等帮扶措施为农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重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本着"立足西部、瞄准基层,服务三农"的宗旨,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导向激励、教育培养、组织落实、跟踪服务"四项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探索符合农林高校特色的毕业生成长成才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农林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为助推毕业生成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奠定基础.当前,农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认识不足、缺乏个性化指导、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农林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开创了新格局.针对新时期农林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将互联网技术、平台及思维运用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提出了农林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等农林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通过梳理9所“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发布的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学生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平均薪酬、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等进行分析,了解9所农林高校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时代农林一流人才培养策略,提出通过增强主体意识,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推进人才分类培养三条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论农林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农林院校学生就业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农林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农林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引导农林类大学生形成良好就业观念,为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探讨了基层就业的意义,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整体状况,提出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加增大,为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与引导到基层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理性选择,同时有利于加快基层发展。文章从大学毕业生流向的结构性失衡着手,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从国家政策、高校培养模式、基层单位环境、大学毕业生思想观念四个层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推动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生及其家长加强基层就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基层意识。同时建立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学校的基层就业教育使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其自觉性地选择。  相似文献   

9.
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要。专科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主要以从教、从商为主,在基层就业的人数较少,在城市临时就业的人数较多。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观念滞后,基层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差。树立多行业就业及和谐的就业观、增加基层就业岗位的设置、提高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基层就业的软环境以及树立基层就业服务意识,对促进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作为农林产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和较强的农林教育资源,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才会被经济发达、政策优惠的城市吸引,农林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地域性人才储备不足,进而导致黑龙江省农林产业人才供给不足。通过梳理黑龙江省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回流就业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发现了回流就业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设区域产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制定配套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等措施,以促进更多的具有农林背景的专业人才回流就业创业,来推进黑龙江农林产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高质量就业”的意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的现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报告了高校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和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四个主要原因,最后从机制完善、权益维护、课程改革和思想引导等方面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走向市场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近几年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情况,着重就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析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加选调生等更加地丰富,毕业生的切身待遇也相应的得到了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广大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还受到就业观念、就业条件以及高校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政府、基层以及毕业生四个方面都要积极转变,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连年攀升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既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匮乏的有效路径。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高校引导力度不够、毕业生主观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在对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政府、高校、毕业生和基层组织四个层面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陕西省2013名基层项目就业毕业生的问卷分析,实证调查个人、家庭、制度、就业服务等因素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优惠政策、职业技能、父母观念和制度安排对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就业影响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家庭社会关系、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个人就业认知等因素也会对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就业产生影响。因此,亟需完善基层项目就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200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基层就业政策的文本分析以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经历了由茏统到细化、由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在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比例大幅增加,但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和异质性;地方基层就业政策与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地方特色有待加强;基层就业优惠举措的明晰度和力度会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侧重长期职业发展的激励举措作用相对明显.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明确基层就业政策,减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将促进基层就业政策的着眼点由“毕业生求职时”前置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基层地区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科学系统的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确保政策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基层卫生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取向偏差的矛盾,分析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及二者矛盾的实质,分别从政府,农村卫生事业,医科类院校及毕业生个人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郭伟平 《考试周刊》2016,(15):156-157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减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文章从毕业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的三个方面——激励的主体即政府、高校、基层单位;激励的客体即高校毕业生;激励的环境即社会舆论进行研究,提出激励的主体方面应该政府、高校、基层单位共同合力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引导与教育激励的客体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社会营造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提出合理化意见,以期建立合理、长效的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