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2.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面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但后文的抒情并非是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借景生情,中间又缺乏必要的过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4.
分号同其他标点符号一样,在书面表达中很重要。可是如果使用不当,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下面举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号连用致误的两个例子做点说明。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人教社2001年12月第1版初中《语文》第五册129-130页)该例中的第二个分号宜改为逗号。这是由其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决定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意义单元,从反面说“古仁人”如何不计较个人得失;后面的为另一个意义单元,从正面说“古仁人”如何为他人担忧。故两者之间应有个停顿,这…  相似文献   

5.
【中考原题】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各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6.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首先,不符合作者表现创作意图的需要。读过的人都知道,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以"迁客骚人"因"淫雨霏霏"……而悲,又因"春和景明"……而乐的"览物之情"来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似文献   

8.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9.
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亦然,“画龙点睛”乃文章笔法之一。叙事或描写时,在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之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画龙点睛”。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中心,意脉的焦点,具有如下作用:一、袒露作者的情怀《岳阳楼记》一文,作者在写完两幅图画以后,好像就要结束了。然而就在这似乎结束之处,奇峰突起,柳暗花明,又翻出一层新意,说明那些“古仁人”不同于“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则何时而乐耶”?借此设问,讲出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是全文的过渡句,引出下文官场失意者登楼而观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相似文献   

11.
天气真好     
难得见到好天气,特别是像今天这样的晴空,则更是少之又少了。古仁人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高尚的境界,我此生怕是达不到了——我太钟情于那份因物而得的意想不到的欣喜了。是的,天气真好。我踏着细碎的阳光,一走一跳,任凭短发在风中乱舞,任凭路人诧异的  相似文献   

12.
学习《岳阳楼记》,我被范仲淹的旷达胸襟所折服,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感染。然而细品其文,又对他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有些异议。诚然,它曾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但它依然能适应这个经济腾飞,日新月异的竞争时代吗? 试想,一个人面对“枯藤老树昏鸦”,能不感到悲哀?看到“神州5号”成功返航,能不拍手叫好?目睹资源流失,环境污染,能无动于衷?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管是激情的青年、纯真的少年,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都知道生离死别的滋味,都懂得爱恨情仇。如果都“不以物喜,不…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文中的警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襟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成了千古名言,人们代代传诵,历久不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其中的两句,按字面解释是:“不因为外物(美好)而狂喜,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这样解释不仅令人费解,而且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其实,“物”与“己”,“喜”与“悲”在这里是相互渗透、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在写作  相似文献   

14.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1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所拥有的博大胸襟。他的这种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可我们是普通人,“以物喜,以己悲”又何妨?特别是学生写作文时,恰当适时地运用环境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一、记楼不写楼,借“离题”之笔巧写人生情怀 《岳阳楼记》一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该文虽易“岳阳楼记”为题,但除第一节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爿不是写岳阳楼,而是写岳阳楼外广阔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废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湖而产生的不同的览物之情,特别提写作者由此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这篇文章这样写离题吗?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是语文课本中"常驻"的经典范文。作者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与一般"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卑微情感如高山深谷,形成鲜明对比,鼓舞和感染着无数"仁人志士"。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谓百花齐放,但在分析作者对滕子京的态度上大都趋向于赞扬和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改革失败后出知邓州时应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当时滕子京贬官岳州,政治上很不得意,范仲淹通过对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景物的描绘批判了一些迁客骚人登楼览胜时所产生的患得患失情绪,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  相似文献   

19.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精心选择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秋雨连绵的阴天图景,另一幅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而这两种图景,也正暗合了观景之人的两种不同心境。  相似文献   

20.
梁瑞新 《成才之路》2011,(25):35-35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