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数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中指出:“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直观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能力立意,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2010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理科)在数学能力考查方面也明确指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应检测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数学教学就是思维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从根本上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从数学知识教育到数学文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直以来,数学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基本上是听讲、模仿和记忆.对于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形成批判意识,培养理性精神等缺乏认识和实践.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教授指出:“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甚至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事实上,  相似文献   

4.
高考是一项偏重于考查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自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思维活动的教学过程,可见,思维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思维是数学学科的“体操”,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高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规律,课堂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问题教学”为载体,构建起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是以思维为重要的学习形式,理性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数字化的到来及其快速发展,正导致更多的人转向理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本文通过研究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储瑞年 《中国考试》2007,(6):11-15,18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体现在数学考试中就形成了数学考试的学科特点,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考数学命题的基础,因此,关注学科特点,把握数学本质在数学学习和高考备考中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较为重视.使“数学”的“抽象性”愈“研”愈烈。而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和探讨则显得不够。事实上,数学更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浙江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提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为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人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以能力立意命题”,正是为了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有了更细致的描述,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人们对数感内涵解读的不同视角和结构模型,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基于理性思维发展的数感培养路径: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问题思考为载体、以思维发展为旨归。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认识和理解,在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中发展“数字意识”和“数学态度”,实现数感素养的培养;并通过反思质疑、批判创新,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理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数学学科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起着独特作用,是因为中学数学不仪仪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模式,概括为数学思想方法.这种特特作用屉其他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几例高考数列问题,谈谈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的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验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中即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新教材改革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其中关于“数学思考”这一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让“思维体操”贯穿于数学课堂始末。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石振江 《教育艺术》2006,(12):79-80
在数学家眼中.“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现实中,数学是学生“最喜欢又最害怕”的学科。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培养的是应试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学生在机械性的劳动中逐步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不用说体会到数学家们所说的数学美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数学教育中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进数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虽然“应用题”改名为“解决问题”,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但笔者认为学生把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得清晰、有条理:“要求……,就要知道……和…….题目已经告诉我们……”那流畅的思维、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仍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始终是数学教育永垣不变的主题。《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具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提出了“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新课改标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全新要求,不仅仅要做好数学知识传递,更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高级数学理念,注重通过“数”与“形”来建立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数学学科本质与规律,使学生形成深层次数学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为实现高质量数学教学目标,教师需重点开展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数学高考考试大纲指出:“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数学核心素养应当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对于数学关键能力而言,主要包括数学抽象与表征能力、数学猜想与推理能力、数学理解和运算能力、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数学直观与想象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时,需要以数学基本思想为指引,以数学核心内容为载体,以数学理性思维为旨趣,以数学基本活动为途径,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