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其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将适合儿童接受的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阐释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智商、规则习得、情商、角色认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针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提出了营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保证家庭结构完整;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修养,倡导再社会化;拓展家庭教育,构筑良好的社会化环境等优化提升家庭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家庭、同伴和学校。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瑜  张智 《文教资料》2010,(19):84-86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同伴群体才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该理论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提出,西方文化认为家庭不是一个群体,但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家庭被认为是一个群体。因此,国内学者在对群体社会化理论进行研究和应用时,应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同时重视家庭和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为儿童智商发育搭建平台,也为儿童情商发展构筑基础。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生群体,由于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社会化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通力合作,从改善国家制度环境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两条主线入手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从个体的整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来看,对个体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是群体,而不是家庭(父母)。该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社会化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和情境因素等影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就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点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8.
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理论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政治心理社会化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基本的经验习得。国外自 2 0世纪中叶 ,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目前关于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大部分来自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理论有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伊斯顿和丹尼斯的政治体系持续性理论、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理论等。最近几十年中 ,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家庭、同伴群体、年龄、学校、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9.
刘爽 《考试周刊》2009,(37):206-207
家庭是个体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社会的细胞.整个社会正是由无数含家庭共同组成的.毫无疑问.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贫困家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儿童的特点,本文就家庭空间条件、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素质、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媒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淑芹 《文教资料》2008,(29):104-106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发展是人整个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家庭又是影响其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家庭中的家庭关系、家教方式、家长素质、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地位等五个方面依次分析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大学生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化现象。它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为人唯唯诺诺、圆滑世故,盲目追求金钱,过份热衷关系学等。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主要原因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等。要防止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少年社会化与家庭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利实现少年社会化,家庭教化应走出对子女教育与其自身行为背反的误区,加强家庭社会化的自觉性,拓宽社会化的内容,配合学校,社会进行心理调适,努力完善家庭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具有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始终如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能贻误终生。文章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入手,把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予以研究,探讨我国转型期间传统家庭教育向现代家庭教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化教育举措给我国基本社会化教育机制创新的三点启迪:1.我国中央政府应该在基本文化社会化家庭教育方面有所作为;2.我国的文化建设应该围绕着优秀民族核心文化这条主线展开;3.我国的文化建设应该从幼儿抓起。基本社会化教育机制创新旨在服务于我国今后的基本社会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民工潮”的出现而产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家庭功能失调,进而影响了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赖于家庭功能的补偿和整合。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temporary changes in Chinese family and especially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type, family housing conditions, family relationship net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nd parenthood. In addition,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hang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Then it expounds the new transform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because of family, school, mass media, etc. Finally, it discusses its challenge and reflection to family and pedagogue. Translated from China Family Education, 2004:4  相似文献   

17.
Moral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s consists of five elements: process, subject, agent, content and patter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udies of the former three: their progress and perplexities, covering the following puzzles: “Why does the youth socialization take longer time?” “Are there any critical periods in student socialization?” “How do we identify over-socialization?” “Is ‘Education is student-based’ a scientific statement?” “How do we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s of the four key agents of student so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手机媒体时代中小学生社会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真实社会化与虚拟社会化并存,社会化双向互动性显著,社会化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化法律意识、平等意识提高。影响中小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媒体,随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些因素出现了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erceptions of peers as socialization agents in school adjustment among upp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s were studied in a sample of 564 Norwegian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ptions of friends and classmates as socialization agents accounted for unique variances in various measures of school adjustment, when controlled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family financial situation, year of schooling, gender and course of study. The unique effect of peer socialization factors on variances in intentions to quit school, truancy, class absence, school alienation and improved motivation for continued education was 7.9%, 7.2%, 6.8%, 6.5% and 5.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late adolescents' school adjustment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relatively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spects of peer socialization. School-obstructive regulation was the variable that accounted for most variances in school adjustment, followed by classmate support and school-supportiv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