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批判,甚至有偏激情绪,有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的想法,认为中国号称是四千年文明古国,而中国人在这四千年里不知道干什么去了,但同时他又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上占有半壁的历史地位。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批判并克服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五四学人在文化问题上所存在的片面性,充分地肯定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西方近代文化,毛泽东肯定其是超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但又不满足于西方近代文化,由此而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要以人民群众为文化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系统结构,以民族、科学、大众作为评判中西文化的基本标准,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今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建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西方文化的过程中 ,郭嵩焘是以深厚的中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所以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时 ,能够较早地摆脱“中体西用”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 ,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 ,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矛盾 ,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对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既分析和批判了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特点,又展示了在民族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早年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早年的孙中山,不但没有西化的趋向,而且恰恰是一个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并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革命家;晚年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趋向”。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鲜明地反对走极端,即反对极端守旧排外,反对极端崇拜西方。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性、理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的文化观。革命性表明他的文化观并不保守,理性使他没有全盘西化趋向,科学性说明他的文化观符合历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季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季同的贡献是显著的.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最早用翻译的手段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在其旅法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法文著作,影响深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百年孤独》的作者立足于拉美的文化传统,对西方近代理性精神进行了结构式的批判清理.但他又不囿于民族主义的樊篱,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置在一起,将西方文化和拉美的传统文化并置在一起进行审视、考察,在时间循环之中对拉美传统文化也给予了结构式的批判.这表现了马尔克斯在寻找现代文明与文化传统之间新的连接点时的顿悟.  相似文献   

10.
鲁迅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最伟大思想家的一大原因是其批判地、辨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激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同时,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大胆地拿来,但决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吸收。鲁迅这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意识在当下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