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主要过渡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面临实效性不佳的问题.文章对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社会实践应该加强与专业的联系,与就业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大学生就业,在强调国家宏观政策和就业环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从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上着手,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例,重点阐述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模式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途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顶岗实习"、"带薪实习"、"大学林建设"、"三进三同"、"社会调研"等形式上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除了客观上就业环境变化导致的结构性就业难之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非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实际情况看,非专业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的"短板".在考察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知识素质等四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非专业素质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健全非专业素质考核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重要因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勤工助学、公益活动、见习实习、暑期实践、创业尝试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竞争优势.高校、政府、用人单位要通力合作,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社会实践常态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促进就业,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真正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洪流中去。  相似文献   

7.
心理资本是个人积极就业心态和夯实就业能力的内在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对475名"90后"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在学习层次、学习成绩、学生干部、实习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存量对其就业过程以及就业结果皆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资本提升体系。  相似文献   

8.
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极其重要.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开展多样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就业鸿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过程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达到了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磨炼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由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研究者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和研究力度,尤其是要重点研究如何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等6个维度的能力构成。调研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偏低、各项具体能力发展不平衡、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政府要不断完善机制,转变职能,出台政策,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高校要以社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提升就业能力新模式;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与高校配合,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条件;大学生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考量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心理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而研究总结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从而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秩序,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实践和就业的现状、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整专业、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实施学业规划等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就业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建立、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突破口,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开展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研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社会就业压力缓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认为,可以从学校制度建设(基础路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理论路径)、素质拓展活动建设(实践路径)等三个维度提升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新思维缺乏,创业意识较差,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实践形式,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深化素质教育,实现高职大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过渡.  相似文献   

19.
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倡导者塞利格曼第一次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并纳入资本的范畴,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复杂严峻,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的关系日益受人关注。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西3所高校大四学生共1300人,通过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测量,结果表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在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上得分更高,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就业机会大学生在事务型心理资本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其就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可根据事务型心理资本维度设计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文章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提出了应从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个性培养、重视大学生品格养成、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六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