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的国内外方法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魏丹青  赵建安  金迁致 《资源科学》2012,34(6):1152-1159
进行国内外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方法比较分析,对制定中国水泥碳排放测算标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在详细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和体系的基础上,从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的运营边界与范围、工艺排放、燃料排放、间接排放4个方面,对相关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准确性及适用性的讨论,并得到以下结论:①各标准和体系的整体框架和计算过程大致相同,而在运营边界的范围、排放过程中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CO2排放系数上存在差异;②运营边界的范围一般参考WBCSD-CS《I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各国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报告选项;③水泥生产工艺CO2排放计算熟料法和生料法理论上是等同的,在国家层面的计算一般采用熟料法;④燃料燃烧CO2排放的计算方法一般依据物料平衡法中的发热值来计算,我国应采用低位发热值来计算;⑤间接排放在国家层面只计算外购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余热发电项目的抵减量。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水泥生产碳排放系数体系的基本测算流程,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泥生产碳排放系数测算典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建安  魏丹青 《资源科学》2013,35(4):800-808
本文选取了中国中西部两省区两条典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目前主流的几种方法进行测算,并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结果发生偏差的原因.研究认为:①单纯从熟料中CaO和MgO反推或者采用国际标准默认值,必然会高估水泥生产工艺排放系数,原因是生料中掺入CaO含量较高的电石渣、钢渣、硫酸渣等替代原料时,工艺排放系数明显减小,优良做法是获取使用替代原料的种类和在生料物料中CaO和MgO的平均占比,折算成一个参数,对熟料法进行修正;②中国水泥生产燃料以烟煤为主,燃料燃烧碳排放系数应在(250~350)kgCO2/t熟料范围内,排放系数低于IPCC标准默认值27%以上;③中国区域电网CO2排放因子较CSI默认值高出25%左右,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④中国实际水泥熟料比在65%左右,由于缺少中国的工厂级数据,国外对中国水泥排放系数至少有10%以上高估,导致估算值高于中国实际水泥生产CO2排放量.另外,还针对中国水泥生产实际,提出四点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泥熟料是主要的CO_2排放源,其排放系数受原料种类和品质、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中国各地区熟料排放的差异性、减排潜力和策略选择,可以为区域降低熟料排放的方法和政策选择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全国22省市中18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和75条立窑生产线为样本,对中国水泥熟料排放系数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1)生产工艺的排放差异:立窑熟料排放系数高于新型干法;(2)生产规模的差异: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燃料排放、电力排放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工艺排放则不受此影响;(3)熟料排放系数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加的态势,从熟料排放系数构成来看,熟料高MgO含量将导致高的工艺排放,原料替代减排主要集中在钢铁和磷生产集中的华北和西南地区;高寒区域和西南地区也是高能源强度和高燃料排放的区域。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工艺替代、规模生产和原料替代三种方式在调研省区的减排潜力,根据各种方法减排量所占份额,将驱动区域减排的方式选择归纳为单因素、双因素和均衡发展三种类型。文章认为调研区域应根据三种方式的份额,有目的地选择减排方式和设计相应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窖气净化工艺改造,通过和硫酸铁沸腾炉的对比,认真分析了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窖气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净化工艺改造的措施,并介绍了几种比较成熟的改造方案。石灰石生产过程中窖气需要进行除尘处理,含尘量满足指标要求之后才能排放,但是石膏制硫酸和水泥生产过程需要生产合格水泥熟料同时利用窖气制造硫酸,  相似文献   

5.
王青  傅莉媛  孙海添 《资源科学》2023,(6):1239-1254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2019年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5—2019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始终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全国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量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793上升到2019年的0.3861,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160上升到2019年的0.3990。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4119;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3175。(3)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主要受...  相似文献   

6.
张悦  王晶晶  程钰 《资源科学》2022,44(7):1435-1448
从细分行业及区域视角切入,运用Super-SBM及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在时序上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及区域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8%、9.6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碳排放绩效较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绩效较高;②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明显,大致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Moran’s I由1999年0.338上升至2019年0.509,空间集聚类型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划分为14种类型,“低低低低”类型占主导地位;③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大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碳排放绩效稳步提升。最后从创新投入、政策体系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区域及细分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利用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减排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意味着某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不仅受到邻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冲击,还受到各省区之间结构性差异的冲击,这种结构性差异体现在各省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其他未纳入模型中的空间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两者碳减排作用的估计会有偏误.  相似文献   

8.
水泥熟料煅烧的热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煤粉燃烧产生,一般采用固体燃料煅烧水泥熟料,常用的有烟煤,无烟煤和焦炭。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水泥生产工艺系统不断更新,煤的燃烧应用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很多高硫分煤的无烟煤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粮食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明确,厘清作为农业碳排“大户”的畜牧业碳排放格局,对未来畜牧业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及其他产业系统性减排机制的构建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在测算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模型,引入Dagum基尼系数,从畜牧业经济和生产视角分析各区域间畜牧业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分解差异来源。【结果】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在63864.58万t~79529.47万t之间波动,年均增长率0.95%。其具有3个阶段特征,即高位波动上升、断崖式下降以及缓慢回升又回落;②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逐渐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延伸至西南的畜牧业主要碳排放带;③畜牧业碳排放的生产效率呈南高北低的局面;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带或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④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191和0.158,处于“完全公平”状态。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地区内差异贡献>超变密度贡献。【结论】无论是经济效率还是生产效率方面,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上均处于公平状态,但青海、西藏等局部地区的排放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应根据具体地区的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0.
孙爱军  房静涛  王群伟 《资源科学》2015,37(6):1230-1238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因经济发展依赖出口而居高不下,在现有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下,提高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参比Malmquist-Luenberger 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域(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2000- 2012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做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在2000-2012年间平均增长为2%,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者,但是技术效率呈递减趋势,年均下降0.5%;全国省域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东部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间效率改进存在差异;因为2010-2012年国家对碳减排的高度重视和管控,效率进步比其他年份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效率变化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012年的省域碳排放效率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特征,比2010年的显著,表明地区间效率差距缩小。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顾梦琛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16,38(2):255-264
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讨论了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实证数据,计算得到中国分省区石油终端利用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然后借助空间分析模型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强度呈现普遍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空间相关性为主、局部的空间不连续性和突变性为辅。东北、西北地区是主要的高排放强度区;西部地区排放强度整体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低。华东、华中地区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和江西均为低排放强度的集聚区域,周边省份的碳排放也较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处于CO2排放强度的“洼地”,可能会对周边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高碳排放强度省区起到示范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石油赋存与加工能力和产业结构与上述的区域差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63和0.64。开展地区减排,也应结合上述特征,分片区制定具体而异的减排目标和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用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部门成为CO2排放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计算2000-2012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西藏外)家庭CO2排放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其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城市化发展促进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CO2排放的增加,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如上海,黑龙江和吉林等;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等;影响程度中等和低的省份主要交错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如宁夏,贵州以及安徽;②进一步从消费支出弹性视角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原因,发现城市化水平对家庭CO2排放影响越高的区域,其CO2排放的消费支出弹性越高.直接CO2排放的弹性差异主要与汽油,电力消费的增加幅度有关,间接CO2排放的弹性差异主要与来自工业部门的消费支出增加幅度有关.因此,在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区域,重点是发展公共交通并注重日常生活节能;在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区域,重点是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姜宛贝  刘卫东 《资源科学》2021,43(4):722-7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由东部率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探究CO2排放量对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对中国尽早实现CO2排放达峰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刻画1985—2017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从经济行业层面探析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对中国CO2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1985—2017年,东部地区的GDP份额经历了上升继而下降的过程,六大经济行业的区位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总体趋势。②1985—2017年经济规模和行业碳强度分别为CO2排放量增加和下降的主导因素。1985—1997年、1997—2007年和2007—2017年,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分别降低、增加和降低了中国CO2排放总量。③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引起的CO2排放变化量中,工业的贡献最大。行业区位变迁对CO2排放量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分别与行业转入、转出地碳强度的相对高低和行业区位变迁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资源科学》2015,37(8):1668-1676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业技术滥用,使用并推广清洁能源和其他低碳农业技术,引导市场要素参与农业低碳化发展将是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梁大鹏  刘天森  李一军 《资源科学》2015,37(12):2319-2329
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经济体,金砖五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有文献对五国碳排放的比较研究不足。本文运用LMDI模型,探究1992-2012年影响五国CO2排放成本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五国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为:①单位CO2排放成本和人均GDP增长显著提高了五国CO2排放成本;能源强度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CO2排放成本;②油气消费量上升提高了巴西和南非CO2排放成本;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CO2排放成本;而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费对提高中国和印度CO2排放成本的作用更明显;③综合对五国CO2排放成本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升减排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单位CO2排放成本、CO2排放量和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控制CO2排放成本。  相似文献   

16.
薛婕  罗宏  吕连宏  赵娟  王晓 《资源科学》2012,34(8):1452-1460
摸清我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和关系,对制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2010年省际和行业面板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SO2和CO2的排放特征及二者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SO2、CO2排放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SO2排放总量地区排放特征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地区,CO2排放总量地区排放特征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远高于中东部和东北地区;绝大部分的SO2和CO2排放量来自电力、热力行业,黑色金属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行业,其中,电力、热力行业的排放量最大,2010年电力、热力行业排放的SO2和CO2分别占行业排放总量的53%和55%;我国SO2和CO2排放量的相关系数r为0.806,且r西部〉r中部〉r东北〉r东部,各地区之间由于治理水平的差距导致相关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8.
能源技术创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把GDP作为控制因素,基于1996-2008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方法研究能源技术专利与CO2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技术专利、CO2排放及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从全国来看,能源技术专利降低碳排放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在不同地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除了西部地区外,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技术专利的增加均未显著地促进CO2排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赵玉焕  李浩  刘娅  曹叶  张中华  王淞 《资源科学》2018,40(1):207-215
研究京津冀CO2排放的时空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2000—2014年京津冀CO2排放的时空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LMDI分解方法对京津冀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LMDI分解方法和M-R空间分解方法,本文具体分析了京津冀CO2排放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研究期内京津冀CO2排放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3.67亿t增长到2014年的10.02亿t。其中,河北对京津冀CO2排放贡献最大,达到72.02%。② 经济总量(贡献度:152.17%)是导致京津冀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贡献度:-56.29 %)和能源结构调整(贡献度:-34.39 %)是抑制京津冀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收入提高和城镇化也是导致京津冀CO2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③ 京津冀各地区CO2排放差异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大和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河北CO2排放高于京津翼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以优质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北京CO2排放低于京津翼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