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胡伦  陆迁 《资源科学》2018,40(2):417-426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政府干预贫困的主要手段,其减贫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检验。文章利用甘肃省张掖市540份农户微观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干旱风险冲击下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 干旱冲击是农户致贫的关键因素,农业干旱损失每提高1元,会使农户贫困发生率和未来发生贫困的可能性提高16.6%和4.0%;② 节水灌溉技术显著降低农户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减贫效应显著。灌溉技术采用意愿每提高1个档次,会使农户当前贫困发生和未来贫困发生的概率分别下降10.5%和2.6%;③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具有降低农业干旱风险冲击对农户贫困发生率的负向影响的功能,但对减缓风险冲击的贫困脆弱性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政府干预贫困的主要手段,其减贫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检验。文章利用甘肃省张掖市540份农户微观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干旱风险冲击下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干旱冲击是农户致贫的关键因素,农业干旱损失每提高1元,会使农户贫困发生率和未来发生贫困的可能性提高16.6%和4.0%;(2)节水灌溉技术显著降低农户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减贫效应显著。灌溉技术采用意愿每提高1个档次,会使农户当前贫困发生和未来贫困发生的概率分别下降10.5%和2.6%;(3)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具有降低农业干旱风险冲击对农户贫困发生率的负向影响的功能,但对减缓风险冲击的贫困脆弱性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农田水利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本文就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质量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农田水利灌溉质量措施。  相似文献   

4.
干旱灾害与农田灌溉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灾害对小麦稳产增产影响很大。明晰不同农田灌溉水平下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5个小麦主产省区199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法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了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的时空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①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现波动提升趋势,年均增长0.98%,东、中、西部地区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时序变化趋同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主导着生产前沿面移动,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潜力巨大;②随着有效灌溉率的提升,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其负向影响随着有效灌溉率的提升而呈现阶梯型下降;③1991—2016年间,各小麦主产省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多集中于甘肃、陕西、四川和云南等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5.
农户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志武  胡伦  陆迁 《资源科学》2018,40(4):797-808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特质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需求异质性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农户最优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为构建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政策激励机制提出政策建议。利用甘肃省张掖甘州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示范区540份农户调查问卷,探讨了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降低干旱风险损失的功能,因此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意愿随风险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增加,而随风险偏好程度增加而减弱;② 农户风险认知、风险偏好交互决定了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即当农户感知到更大风险时,风险喜好型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低于风险厌恶型农户采用意愿;当农户属于风险喜好型时,风险认知较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高于风险认知较低农户采用意愿;③ 农户风险偏好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风险厌恶型农户随其风险认知水平的增加而对增加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和显著;同时,研究也发现风险规避型农户并未因风险认知水平提升而提升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段培  刘润  陈绳栋  李敏 《资源科学》2022,44(4):833-846
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服务是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农户的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影响着农户的收入。本文基于2018年12月对新疆昌吉州和巴州的7个县(市)613户农户的抽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对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和收入感知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支付决策存在的内生性,并采用分组模型分析服务供给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①农户支付决策中,意愿和行为存在“悖离”,但均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生态脆弱区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务工所得非农收入相对较少,但生态脆弱性越严重时,农户越倾向于通过非农务工获得家庭收入。③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均对收入感知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节水灌溉服务供给在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对收入感知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本文拓宽了农业服务外包在节水灌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国内外干旱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区基于农户收入效应的视角推广节水灌溉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家庭禀赋特征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8,(1):136-139
基于对湖北省10个地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重点探讨了家庭禀赋特征对于农户不同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及其响应强度的影响作用。结论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提升能够通过改善农户信息和技术可获得性来增加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性;经济资本能够为购买农业保险、调整灌溉等行为提供支持;地理和环境禀赋则主要通过降低实施成本和门槛来提高农户的适应能力以及可能性。此外,是否接受技术培训、获取气候信息是否容易、户主健康状况、是否加入合作社、土壤质量、细碎化程度、地理因素等均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的响应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翁辰  何勇  张兵 《资源科学》2014,36(5):963-970
农民排灌协会是农村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兴事物,江苏省农民排灌协会成立后,通过对排灌工程的修建和维护,显著提高了农田排灌效率,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本文基于对江苏省农民排灌协会项目区农户的调查,采用倍差法对农民排灌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排灌协会的成立对项目区水稻单产的净效应影响为238.59kg/hm2,且这一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对项目区小麦单产的净效应影响并不显著。当引入其他控制变量时,增加农药投入和减少灌溉次数对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化肥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则对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得出的政策启示为,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排灌协会的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动员用水户直接参与排灌工程管理、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来激励农户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9.
黄腾  赵佳佳  魏娟  刘天军 《资源科学》2018,40(2):347-358
基于甘肃省5市285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节水技术采用强度两阶段模型拟合农户动态、多阶段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采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89.82%的样本农户至少采用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高效节水技术采用仅为5.26%,大部分农户采用中低效节水技术;②年龄与农户技术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性别、教育程度、村干部经历、农业种植结构、政府资金支持、政策认知与农户技术认知呈正相关;③节水技术认知、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政府资金支持与技术采用强度呈正相关,村干部经历、到乡镇距离、农业种植结构、社区灌溉设施与技术采用强度呈负相关,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与区域差异;④农业亩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愿意采用有效节水灌溉技术,且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助于农业亩均收入增长19.66%。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薛彩霞  黄玉祥  韩文霆 《资源科学》2018,40(7):1418-1428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行为是一个“逐步”的动态学习过程,需要经历采用和持续采用两个阶段的决策,而农户的持续采用行为直接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效益的发挥。本文运用陕西省白水县284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重点探讨政府补贴和采用效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持续采用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 政府给农户任何形式的补贴都可以有效地激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相对于资金补贴,基础设施补贴和设备补贴更有利于农户持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② 采用效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成本投入对农户持续采用行为影响不显著,技术适用性对农户持续采用行为有促进作用,及时解决农户在技术采用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户技术采用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实施政府补贴、优先补贴基础设施和设备、多元化的配套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率和采用效果,并促进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持续采用。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作物水分生产力区域分异规律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超  于强  王恩利  夏军 《资源科学》2009,31(9):1477-1485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Water Poduetivity)是节水农业研究的最终目标,定量分析作物WP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明确该区作物W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对指导该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利用华北平原3个代表性试验站各连续3~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资料,校准验证澳大利亚开发的APSIM模型,然后利用校准后的APSIM模型和研究区域32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GIS技术,对华北平原不同供水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WP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当不考虑作物品种变化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WPET(产量与蒸散量比值)分布响应于该区平均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充分供水情景下全区小麦WPET为(1.38~1.69)kg/m3,平均值为1.53kg/m3,玉米WPET为(1.69~2.05)kg/m3,平均值为1.83kg/m3;非充分供水情景(仅满足作物水分需求一半)下两作物WPET分布与充分供水情景下相似;雨养情景下小麦WPET为(0.29~1.57)kg/m3,平均值为0.77kg/m3,玉米WPET为(0.86~2.13)kg/m3,平均值为1.47kg/m3;③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作物水分生产力的主要气象因子,研究区域小麦生长季VPD北高南低的趋势使得小麦WPET呈北低南高分布特征;而玉米生长季VPD西高东低,玉米WPET呈西低东高的趋势.改善灌溉管理可提高作物WP,减少由土壤蒸发损失的非生产性耗水对提高作物WP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常明  王西琴  贾宝珍 《资源科学》2019,41(11):2032-2042
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本文运用投入导向型DEA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2008—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效率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高提升空间,其中稻谷和小麦在研究期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玉米则呈现倒“U”型趋势。空间分布方面,玉米各主产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基本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为效率值波动较大;而稻谷和小麦主产区中,华南双季稻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增长幅度较低。进一步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资源环境的变化更易驱动玉米灌溉用水效率;现有节水灌溉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对不同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的驱动方向和作用程度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对3种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大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粮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背景下,以水土资源耦合和生态保育为理念,以黄土台塬区为例分析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基于遥感和GIS数据,采用帕累托(Pareto)寻优原理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RWRMOA)模型,通过对水利工程改造建设和粮食作物种植组合优化等方法,进行水资源优化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旨在提高区域粮食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台塬区水资源供需分布不均,渭河、黄河两岸、渭南和豫西部分区域水资源挖潜潜力较大;2占研究区总面积63.87%的董志塬、山西峨眉塬及豫西等区域,只要适当增加灌水量便可提高产量;3占区域总面积约30%的渭南和豫西等区域,能在经济效益最优的前提下满足作物非充分灌溉水量;4关中地区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效益较高,提水灌区经济效益较差;5井渠结合和引水灌区可满足非充分灌溉条件,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中等区域,而纯井灌区不能满足,其它可用集雨灌溉来补充,集雨工程可在作物需水期补灌两次,可通过结合集雨补灌,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面板数据的有效灌溉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冯颖  姚顺波  郭亚军 《资源科学》2012,34(9):1734-1740
有效灌溉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了我国1998年-2009年间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有效灌溉与粮食单产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STATAll.0软件进行的随机效应GLS估计结果表明,表明有效灌溉率、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以及单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受灾率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单位农业机械动力与单位劳动力对粮食单产没有显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化肥的投入量临近边际效益递减的边缘,今后更应关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粮食生产能力大小取决于灌溉水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作为保障,而我国面临着农业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双重问题,农业用水形势十分严峻,提高有效灌溉率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部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投资绩效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粮食主产区如何通过提高农田水利投资绩效,加强本区域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粮食持续增产任务艰巨。本文基于河南省两时期综列数据分析,发现河南省四大区域无论是在旱涝保收面积比重的提高还是农户及非农户投资效率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为此,中部粮食主产区需要通过调整农业产值占比不同地区的投资策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在提高旱涝保收面积比重的同时改善原有旱涝保收农田质量,引导各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偏高成因及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是关中地区的6倍左右,因而常常遭受各方面的批评。但宁蒙灌区定额高并非完全不合理的大水漫灌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其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宁蒙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净灌溉定额本来就要比关中地区高很多。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宁蒙灌区较高的灌溉定额60%左右是合理的,只有40%左右是不合理 的。这既说明了宁蒙灌区节水的巨大潜力,只要达到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0.5,就可以减少引水40%左右,减少灌区耗水的30%左右;同时也说明了宁蒙区节水的限度:在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下,.宁蒙灌区的灌溉定额不可能降低到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同的水平。仍将维持在关中地区目前灌溉定额(2700m3hm-2左右)的3倍以上。要想进一步降低宁蒙灌区的灌溉用水,只有在改变灌溉方式(如改普通地面灌为喷灌、滴灌)以降低作物需水量、或改种需水量小的作物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许朗  陈杰  刘晨 《资源科学》2021,43(9):1821-1833
基于对黄淮海平原2017年的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小农户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冬小麦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①小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中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值的差异较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值集中在70%以上的水平,而小农户集中在10%~30%的水平;②结合各个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可知,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均有一定的提高空间;③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农业收入占比、用水成本和是否采用灌溉技术等因素对所有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都会有正向影响。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户的年龄、灌溉面积、灌溉设施等因素能够影响其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但是对于小农户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无显著的影响。小农户是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和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对象。加快传统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加大公共服务建设等措施有助于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王西琴  张馨月  周嫚  刘子刚 《资源科学》2021,43(12):2538-2545
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极为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本文依据2019年河北省地下水灌区620份问卷调研数据,采用“以电折水”方法计算现状水价,应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灌溉水价对灌溉用水量的门限效应,并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建立两阶段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函数。研究表明:①2019年河北省地下水灌区现状灌溉水价偏低,为0.35元/m3,现状灌溉用水量比灌溉定额高61.01 m3/亩,说明水价有提升空间;②灌溉用水需求价格曲线拐点对应的水价门限值为0.33元/m3,低于拐点时弹性系数为-0.21,高于拐点时弹性系数为-0.69,说明第一阶段水价提高对节水的作用较弱,第二阶段水价提高对灌溉节水的激励效果显著;③灌溉定额对应的水价为0.67元/m3,当现状水价提升到定额水价时,与现状灌溉用水量相比,节水率为27.60%。本文建议采用灌溉定额管理制度,推行定额水价,以发挥灌溉水价对农业节水的杠杆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地下水灌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畜牧业和农业区域10个嘎查村102家农牧户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当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结果显示,乌审旗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干旱是乌审旗农牧业区域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对两个区域农牧民生计影响的脆弱程度不同;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些过程多数都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限制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农牧民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还不足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