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针对性。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无一例外地把“使用价值”定义为: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个定义对不对?至今似乎还没有人提出过怀疑。我认为这个定义是值得研究的。 2、质疑。首先,这个定义在逻辑上说不通。它是说:属性=使用价值。前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后者则是实实在在,可供人消费的东西,二者怎么能等同?其次,这个定义与现实生活不符。使  相似文献   

2.
关于货币使用价值的阐述,有两种观点,即“货币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抑或“作为货币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是二重的”,哪种表述准确、符合《资本论》原意和货币使用价值的实际呢?我以为,后一种表述准确,符合《资本论》原意和货币使用价值实际.从理论上来说,货币本质上是商品,但商品不等于就是货币。只有当商品成为其他商品的等价物时才是货币。一旦商品作为货币,则该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它既是商品,又可成为货币,一身兼二任,其使用价值二重化了。一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以下简称"新版教材")对商品定义做了如下修订:将旧版教材第4页第一自然段的"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改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这一修订意在删除商品的定义,同时突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基于这一修订,笔者结合运用新版教材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一、细细思量,修订有深意新版教材对商品定义的修订,可谓是一次大胆的  相似文献   

4.
高一政治教材第 9页指出 :“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物美价廉’ ,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 ;‘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商品时 ,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依笔者看 ,这里的“价廉”是从价值的角度提出的 ,提法值得商榷。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始终和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比如 ,大米的使用价值是食用 ,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价格体系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同类产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因此,在同类产品中坚持“按质论价”,是我国当前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按质论价”,就是对同类产品,按产品的质量水平,制订高低不等的价格,实行优质优价,低质低价,拉开产品的质量差价。这里,有个理论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商品的质量,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实行“按质论价”,是否意味着商品价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它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相矛盾?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交换价值或  相似文献   

6.
一、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主要观点: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凝结在里面。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例题假如“1把斧子=2只羊”这个等式成立,运用相关知识回答1~2题。1.1把斧子和2只羊之所以需要交换,是因为A.两者都有使用价值B.两者都有某种共…  相似文献   

7.
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有这样一段话:“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效用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南方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在谈到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商品的效用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时,也解释说:“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我认为,把使用价值同效用如此混同在一起,这是不科学的。效用,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范畴。用效用来解释商品所具有的价值,早在十七、十  相似文献   

8.
一、按质论价的客观依据。按质论价的“质”,应该是商品的质量,即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是按质论价的客观依据。因为第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也就是使用价值的物质内容,即构成社会财富的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所以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并且使用价值在社  相似文献   

9.
“商品的基本属性”教学设计●胡兴松一、教学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全书最基本的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商品价值的内涵、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理解较为困难。故本课时的重点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难...  相似文献   

10.
媒介产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又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差异性。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媒介产品区别于一般商品最根本的经济特性。理解媒介产品的使用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传媒经济是非常必要的。媒介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多地由消费者的类别来决定和划分。媒介产品在性质、效用、价格、市场等方面都表现出来的两重性或多重性都可以通过使用价值特性得到说明。媒介产品二次售卖的实质,乃是对媒介产品使用价值的分开定价和分开售卖。  相似文献   

11.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13.
"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超越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传统框架 ,坚持对社会本质的“实践论”掌握 ,认为“社会价值”遵循着自身固有的“超合逻辑” ,绝非单个个体价值的简单加和 ;就内在特质而言 ,社会价值决非既定的、本体论式的抽象观念预设 ,而是关系质的、生成性的 ;社会价值的内涵层次可划分为社会主体价值和社会客体价值两大类 ,是两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为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提供科学理论范导,在多维哲学视野里对人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应当遵循“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相统一的路径,才能引出新的正确结论。在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外在关系考察,人本质是“经济动物”和“政治动物”的统一体;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上考察,人本质是“经验动物”和“信息动物”的统一体。人的本质表现为追求利益和权力的外在本质与追求成熟和知识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适应,是追求意义及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图书馆界现行“三线典藏制”藏书布局的分析,提出应转变思想观念,确立“藏为用”的思想。充分挖掘“三线基藏书库”文献优势,开展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7.
论教学作为一种"可能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能生活"是人类行动能力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是"可能生活"的目的,实现"可能生活"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教学是促进人生成与发展的活动,是人的可能性的展开过程,是有目的的创造性生活,教学应是一种"可能生活"。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指回到人和人的真实生活,它为教学走向"可能生活"创造了条件,而教学过程的价值关注是实现"可能生活"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术性"与"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但是两者的矛盾却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应超越"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其教学强调语言的输出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文章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对交际教学法,尤其是交际法中的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对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汤溢泽的两篇“钱评”,存在假“无偶像”与真“偶像霸权”的弊端,步入了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的误区。文学评论者固然应有批判精神,但更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态,不负责任的“捧杀”与“棒杀”,乃是评论的大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