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6):100-109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子女数量与代际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生孩子能提高代际流动性,该作用对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家庭更为明显;此外,家庭所处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不同该作用也存在差异,在中低和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增加对促进代际流动的作用显著,而在低、中高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家庭中不再显著。利用代际流动矩阵和指标法进一步分析流动方向和流动质量发现,家庭子女数量越多流动质量越高,子代更易实现向上流动。最后,使用路径分析法探究子女数量对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路径,发现子代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网络是正向中介变量,子代的受教育年限和户籍状况是负向中介变量。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三孩生育政策,并为探索代际流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是乡村内生人才培育的重要手段。乡村教育的代际流动刻画了乡村同一家庭中子代相对于父代受教育程度的流动情况,不仅反映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成败。文章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从教育代际流动的视角,探索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子代受教育程度与父代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向相关性;义务教育等政策对于乡村子代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但城镇子代更容易获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乡村教育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存在整体向下流动的风险;乡村女性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机会;乡村子代的主观幸福感与阶层认知仍存在困境,教育能起到提升作用。政策启示包括:建立健全乡村教育代际流动的主客观评价机制、多元化实现渠道、一体化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留住心、留住人、吸引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扶贫工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背景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深度解析教育在其中的阻断作用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首先采用代际收入转移矩阵考察我国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其次运用Probit模型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后对教育的阻断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有接近五分之二的相对贫困由父代传递给子代。(2)不同受教育程度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才可以促进子代摆脱相对贫困,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在地区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最大,东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高中教育仅对西部地区子代摆脱相对贫困作用显著。在城乡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农村子代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高于城镇,高中教育促进农村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靶向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不公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的问题,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教育的代际流动性下降,父代的学历、职业、子代的户籍、居住区域、年龄、家庭中的排行等因素都影响到子代的受教育程度。公共教育支出如果不能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无法促进代际教育流动性的提高。为了促进教育的代际流动,需要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给中下阶层群众提供更多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自致性资源,是个体实现阶层跃迁的核心渠道.教育的人力资本属性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当代收入,亦会对子代的收入产生累积效应.基于CGSS 2015数据,运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和2S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代际流动呈现固化趋势,父代教育会累积到子代;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存在着性别差异;城市户籍子代获取高收入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村子代,农村子代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的渠道极窄,而教育是其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应关注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水平的影响,如何保障教育这一收入跃迁和阶层上升渠道的畅通是政策当局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 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贫困家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约束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拟合对数线性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我国的教育代际流动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再生产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子代对父母中较高受教育程度的传承,此外,代际教育程度之间也存在对称性流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之间,教育代际传承效应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家庭社会资本等因素也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然而与此同时,各社会阶层间的差距也在日渐扩大.这使得中国的政府部门、学术研究者、普通民众都更为关心社会公平性和代际流动水平.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形式,因此教育的代际流动水平将对收入等方面的代际流动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关系到社会公平性.那么,中国的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如何?父母和子女的教育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效应?对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978至1982年的延长中小学年限的学制改革,使得适龄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增加了;但改革有个意料之外的影响——适龄人口上过初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女性下降的比男性多,因而女性平均教育年限增加的比男性少.进一步,针对教育可能与遗传能力等遗漏变量相关的内生性问题,以此学制改革作为父母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的2SLS估计结果表明: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时,父母的教育年限分别每增加1年,子女的教育年限分别相应地增加0.36年、0.59年,可见母亲的教育年限的影响较大.上述结果表明,基础教育会显著地影响底层人群,政府应该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代际流动水平乃至社会公平性,例如制定并贯彻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等政策.  相似文献   

9.
第一代大学生是家庭代际传递转折的一代,是中国代际社会过渡的一代,随着他们陆续组建小家庭,也开启了自我“重塑”后的子代“再塑”过程。基于2019年CHFS数据,以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为核心研究对象,从“家庭”的微观视角入手,延伸至“城乡”的宏观视角,考察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与非大学生家庭、城市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与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家庭四类群体子代校外教育机会获得的“家庭”和“城乡”效应。研究发现:(1)教育代际传递扩大了具有不同文化资本家庭子代的校外教育机会获得差异;(2)教育代际传递缩小了城乡家庭子代的校外教育机会获得差异;(3)权威型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及自身特质是双重效应的内生原因。总之,由于第一代大学生的自身经验及特质,决定了其教育代际传递具有较强的代际再塑、阶层再塑和教养再塑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吴涛 《高教论坛》2023,(1):106-113
教育代际流动是指通过受教育的程度衡量同一家庭中子代相对父代社会地位上的变动情况,被公认为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表现指标之一。该文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方式,从不同维度绘制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包含了时序分布、空间分布、内容分布等,探明了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理清了教育代际流动科学研究的领域结构,挖掘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发展前沿,也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及反思,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研究内容上中观机理不清、研究方向上学科交叉不够、研究框架上方法综合不足、研究重点上群体关注不全等问题,提出了在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可计算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贫困代际传递是造成贫困恶性循环与长期贫困的内在因素。采用CFPS 2012-2020年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logistic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父子两代教育对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20%以上的家庭存有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其中农户家庭子代脱贫难度高于城镇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造成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而高教育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基于此,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得有以下启示:(1)精准识别教育贫困人群,加大教育投资与补贴,扶教育之贫。(2)治愚与扶志并行,增加农户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意愿。(3)开展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普及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研究的文献综述。文章从家庭教育投入相关研究、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3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表达了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不足、子代收入水平偏低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影响子代收入水平形成了收入代际传递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易灵 《华章》2011,(13)
社会不同阶层人群接受教育后对其代际流动有不同的影响.社会优势群体主要是为了保存其优势地位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代际传承,而劣势群体则选择通过延长受教育年限期望实现代际向上流动.以高等教育阶段作为一个观察点,考察两个主要群体接受高等教育对其各自代际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型数字社会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成长于网络文化下的未成年人容易凭借新技术的掌握获得“反哺”能力,实现逆向社会化,从而在代际沟通中摆脱单一的从属地位。新时代,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呼之欲出。其中,家长的自我训练和自身网络素养水平的提升必不可少。本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中小学生家长为目标群体,在宁波X社区开展小组介入实务,旨在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使其更有能力引导和保护子代,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弥合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数字代沟”,促进数字时代亲子共同成长的新型亲子关系,这既是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索,也是提高网络育人能力、促进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区域信息化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两者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相互传递的关系。那么,从探讨区域信息化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尚不多见的角度入手,用计量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确定区域信息化水平指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建立一个数量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促进作用。根据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区域信息化对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构筑家庭的基本形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关注人们的婚姻动因和质量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和婚姻动因问卷,对某省三座城市的188名生于60、70和80年代的已婚者进行调查,旨在研究代际间婚姻动因和婚姻质量的特点与关系。研究发现:(1)代际、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婚姻动因,代际和受教育程度分别影响婚姻动因中自身方面和物质经济因素,性别和代际交互影响婚姻动因中的家庭社会因素;(2)婚姻动因、代际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婚姻质量,自身方面婚姻动因和受教育程度分别影响婚姻质量总分及夫妻交流等因素,婚姻满意度等婚姻质量因子得分存在代际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究竟是“读书无用”还是“知识改变命运”,该话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本文基于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轮CGS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从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教育与代际流动及其认知偏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个体对于教育对代际流动影响的认知将产生偏差,即主观上看似“读书无用”,实则“知识改变命运”;(2)主观上,教育会通过激发个体的物质渴求,进而抑制代际向上流动;(3)客观上,教育会通过提升个体的配置能力,进而促进代际向上流动;(4)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和户籍差异,即存在群体间的机会不均等。据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促进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构建规则更加透明、机会更加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缓解个体对代际流动认知向下偏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多种壁垒和隐形歧视,切实保障女性和农村流动人口实现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18.
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表明 ,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并且两者的协调性略有提高 ;相关分析还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率 ,且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各级教育的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的相关分析发现 ,经济发展水平与各级教育人口数量显著相关 ,并且经济增长与各级受教育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但是各级受教育人口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构建一个简化数理模型,描述理性个体如何决策其受教育年限以获得最大化收益的内在机制。指出在工资水平与个人人力资本正相关条件下,存在着个人最佳的受教育年限,以及个人最佳受教育年限与初始个人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获得悖论形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促进社会有序有效流动的前提工作。已有研究认为“寒门”不可避免地因社会资本缺乏或抚育方式的惯习差异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此类视角有其合理性,但难以解释“精致抚育”下乡村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结构变迁和新型代际关系的忽视。通过对四个家庭的田野考察发现,社会转型导致了乡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新的“关系化”代际关系。在新型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力量是教育获得悖论产生的根源,其抚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秉持“生存取向”的祖辈和秉持“发展取向”的父辈之间;二是表现在子代对抚育实践的洞察和利用。可以看出,新型代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抚育实践是影响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形成的家庭根源,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学生教育获得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