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略读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难点,把略读课文精读化或是边缘化都是对这一编排的错误理解。准确解读略读课的编排意图,释放其应有的编写功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上好略读课的应尽之责。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出发,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旨归,将语文要素贯穿单元教学始终,并进行细化延伸,设计有用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工具,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略读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语文即生活.”这句话有可能暗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学好语文是一个学生非常重要的事.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是:“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叶老把教师的作用概括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而使用语文的先决条件是学好语文.一、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呢?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进行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寻求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门径,首先应“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  相似文献   

3.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语文研究性阅读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掌握学习规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课前研读预习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效率,强调的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所以,重视课前研读预习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沙华中 《阅读》2015,(8):8-10
当前,小学语文仍然以教完一篇课文接着再教另一篇课文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操作,也很有效。其不足之处就是缺少变化,缺少整合,信息量相对较少,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缺少新鲜感。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对比导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为语文教学改革另辟蹊径,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以下三个问题,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对比导读有必要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里所讲的"对比",其实就是"比较"。"导"强调了教师的  相似文献   

5.
朱明海  陈方宇 《阅读》2023,(79):25-27
统编版小学《语文》的课文编排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其中针对“动静结合”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多篇课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陪伴学生在对课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充分聊读中,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品析“动静结合”表达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一、重引导。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过程。学生由未知到渐知到熟知,离不开教师的宏观调控,“导”字应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课前导预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能力之强弱,往往反映出语文素质的高低。重视预习,实质就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预习的要求可按年段不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由理解字词过渡到体会思想。预习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初步体验课文创造的情境。如学习《草原》一文,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草坪席地而坐,听歌颂草原风光  相似文献   

7.
“事半功倍”,这是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人人都希望达到的效果。教学依然如此。目前,不少乡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工作量大,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现象,然而初中语文的课时较少,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期望和要求从总体上看,却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应当通过以下途径入手:一、多读——提高效率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练成读书…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农村初中,常常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经常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背诵的课文、知识点等,更觉得是件苦差事。那么,怎样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呢?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重视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朗读,朗读训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用“讲问”替代朗读,挤占朗读的时间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  相似文献   

10.
端义云 《阅读》2014,(24):32-32
<正>语文教材中课文构成了主体,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就不仅属于作者,而且属于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把阅读教材的过程变成快乐的发现之旅。首先,联系上下文教学,读通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篇课文,开头第一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这里的"忽传"是"忽然传来"的意思,如果教师仅解释到这一层就太肤浅了。研究诗歌的创作背景,当时杜甫流落到剑门关外,现在的四  相似文献   

11.
"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的概念,将这一概念引入语文阅读教学,是由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阅读教学的模式、阅读教学的作用等三方面决定的,其重要性在于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有效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教学理念.本策略有两种实施方法,其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陌生感,其二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熟悉感.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教学重点、理解教学难点,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现代诗歌教学应当以趣为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以充满趣味性的手段和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诗歌之趣,领略诗歌之味。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理想》一课为例,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呈献给大家,希望能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转换艺术”?所谓的转换艺术,是把语文知识转化成音乐、美术、雕塑、表演等艺术;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其他艺术,让学生在和谐的艺术享受中接受语文知识;具体讲,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把文学艺术转换为音乐艺术.在学习中,整天“疲劳战术”免不了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但对于音乐、体育、舞蹈、游戏等则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部分语文课文的学习可转化为音乐知识,让学生在音乐气氛中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六年级语文十一册中的《小音乐家扬科》,十二册中的《塞下曲》、《前出塞》等课文可编一些曲,把课文或古诗中的句子作为歌词,配合演唱来教学.(2)把语言艺术转化为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喜爱美术,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明目张胆地画图.教师如果用生硬的办法,让学生停止作画,就会挫伤学生的尊心,连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失去.如果老师能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它转化在语文教学中,岂不美哉?例如:小学语文九册中的《晏子使楚》这篇课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谈     
1、语文教师难当。语文教师难当 ,原因较为复杂 ,但有四点是明显的。一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搅在一块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教学中总想两者兼顾 ,结果往往是牵强附会 ,出力不讨好。二是语文训练虽有系统但阶段不明显 ,小学字词句篇 ,中学还是字词句篇 ,初中听说读写 ,高中还是听说读写 ,不象其它学科环环紧扣 ,循序渐进 ,要求明确 ,任务具体。三是教学的操作过程随意性大 ,同一篇课文 ,张三侧重篇章结构 ,李四偏重情节场面 ,王五钟情人物形像 ,我主张一课一得 ,你偏要旁征博引 ,尽管有个《大纲》 ,恕我直言 ,大纲那几条“筋”有…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美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展示图画,播放汉字创造和演变过程,感受汉字之美.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动笔画画,想象画面等策略渗透美育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课文插图,通过默读,批注,分析感悟,品读好词好句,领悟语言美等策略渗透美育.在口语交际课中,通过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主要通过教师的谈话描述,借助多媒体,模拟表演等策略营造交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人与人交际中的情感美,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去选材,培养学生去挖掘美的主题,培养学生用恰当而美好的语言去表达,用美丽工整的汉字去书写,渗透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瀑布》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情的好教材。教法上主要选择学生喜欢的方法,自学、讨论、评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为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7.
赵一民 《阅读》2014,(8):10-11
<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笔者认为进行有效提问很重要。一问"写什么""写什么?"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有些课文"写什么"显而易见,而有些课文就需要师生去探讨了,如苏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课,很多教师会总结课文写了司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自然课的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这是学好课文的有利条件。但这种新的期待与兴趣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始能有个好的开端,因势利导,把学生这种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烧旺,并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将其导入课程,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因为: 1.新课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合理,往往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集中注意力,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这  相似文献   

19.
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以课文的题目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去解读一篇课文。以重要的词句为切入点,分析课文便可以提纲挈领、上下贯通。以课文的空白为切入点,去感受文学的空白带来的无言之美,体会空白处的言之不尽、言尽而意犹未尽的滋味。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三个面向”,如何适应四化需要,多少年来,众说不一,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下面就语文整体教学谈点粗浅的认识。语文教学曾经采用大讲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程式教学的“分析课”方法,又曾采用细探课文字词句语法结构的“语言深”方法。人们对分析课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它虽注重于分析却失之于浮,学生会感到千人一面,千课一调,学不到语文知识,也培养不出分析能力,所以早已不为教师们所取。对语言课的看法,似乎褒贬不一。我认为,语言课看似落实却流于碎。学生们常有这样的反应:课文初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