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读完后,使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已有两三次。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对这篇文章作一些分析与思考,越想越觉得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表现藤野先生的某一方面的品质,而是借对往昔的回忆,激励自己的斗志。藤野先生只是一个线索人物。  相似文献   

3.
赖老师的《我和学生分奖金》这篇文章不长,做法也很简单,读后却觉得其中融入的理念很值得赞赏,既阐释了班主任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也谈到了班级管理中"管"和"理"的关系,特别是对理解和探索真正的自主管理有着启迪,由此引发了我对自主管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山中避雨     
第一次看到丰子恺的照片,就觉得老先生很随和,脸上露出淡淡的笑。但谁也不会忘记老先生的缘缘堂。这座明清建筑曾毁于战火,给先生以莫大的打击,因为这是他精神的支柱。但他仍能以一种随和的心态来写作,这是我极其佩服的。读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就像看他的照片,初读觉得极为清淡,可是细细玩味,却能觉出很深的文化底蕴。《山中避雨》这篇文章也就是他以随和的心态写出的小品文的典范。我很爱读小品文,特别是他的,因为他的文章的随和与清雅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读起来淡淡的那种感觉才是真正的随和与淡雅。我很爱喝茶,自斟自饮,别有…  相似文献   

5.
在二年级时,我被荣幸地选上学校的广播员,心里非常兴奋。很快,站长通知我,让我广播一篇文章。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特别高兴,激动得我一宿没睡好觉,晚上我还朗诵了这篇文章。第二天早上,我又默默地阅读了一遍,觉得已经很熟了,就高高兴兴上学  相似文献   

6.
我的《荷塘月色》那篇文章里提到蝉声。抗战前几年有一位陈少白先生———陈先生的名字 ,我记忆的也许不准确———写信给我 ,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那时我问了好几个人 ,都说陈先生的话不错。我于是写信请教同事的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过了些天 ,他抄了一段书交给我 ,只说了一句话 ,“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 !”这一段儿出于什么书 ,作者是谁 ,我都忘了。但是文中记录的 ,确是月夜的蝉声 ;作者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 ,那一个月夜 ,他却听见它们在叫。当时我总觉得刘先生既然“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 ,而一般人在常识上又都觉得蝉子夜晚不叫 ,那…  相似文献   

7.
我的大学时代早已过去,却仍是《大学时代》的一名热心读者,这杂志办得不错,充满大学生活的活力.我每期必读,但也觉得有些不足,就是缺乏点思想冲击力,缺乏点论辩色彩.最近看了《大学时代》第九期张巨龄先生《说说汉字--与少功先生商榷》的大作,不觉喜从中来--我期望于这本刊物的论辩色彩终于有了一丝耀眼的闪烁,使我的眼睛突然一亮,张先生的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语气温和,颇饶学者风度.尤其是他精于概念辨析的行文方法,令我引为同调而深表赞佩,亦引起了我"也来说说汉字"的兴趣,算是对张先生的一点响应.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9.
纪淑芬 《考试周刊》2013,(75):171-172
<正>自上个世纪的民国初年,我的曾祖父"三先生"在家乡雁北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创办学堂当私塾先生至今,我家已四代与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不解之缘。近百年衣钵传承,近百年薪火相传,我家四代人虽然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但教书育人的信念与热情却始终未曾改变。听父亲讲,我的曾祖父出生于当时家乡的一个名门大户,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封建家庭礼教的影响,在当地算是一个"识文懂礼"的大读书人。他曾参加过清朝末年的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1.
妈妈给了我一本新课外书,名叫《音乐楼里的故事》。我一看是我们学校姜金富书记写的,很惊喜。我很喜欢这本书,每天都对它爱不释手。尤其是其中的《中国音乐真迷人》这篇文章,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乐乐和聪聪看录像、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很多音乐知识,比如:《北风吹》是女声独唱,《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渔舟唱晚》是古筝独奏名曲等。而且文中"太  相似文献   

12.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13.
新“师说”     
一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所大学办得好坏,不能光看它占地面积有多大,楼房有多高,关键看是否有大师,要看它大师级的教师有多少。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中,怀念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简要描述了他的生命历程,认为闻一多是个"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特别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与特务分子面对面斗争的大义凛然,更显示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相似文献   

15.
《让别人也想去》这篇文章教给了我们如何描写一个地方的方法。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写作文是一种想象的快乐!我想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刘克锡老师说:“谢谢你,让我懂得了写作的方法,也让我有了写作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责编手记     
最近,我常常问自己:"我是一头毛驴还是一名舵手?"这个奇怪的问题,起因于前不久读了郁土先生的《毛驴与舵手》,在这篇千字短文中,他以读到的两篇文章为注释,幽默又形象地解释了"编辑是干什么的"。《观察》杂志的创办人储安平的一篇文章将编辑比喻成舵手,劈波斩浪,在茫茫大海中引领着读者们的方向;另一篇文章将编辑比喻为只知道一圈一圈拉着磨盘的毛驴,周而复始,生命不止,拉磨不息。时隔半个世纪,编辑由舵手变成了毛驴,这其  相似文献   

17.
从诚信谈起     
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9.
曾经的天使     
<正>读了下面这篇文章,你就能明白"我也是天使,如果我愿意"这句话的意思。小时候,我在家乡一家医院做义工,任务主要是陪伴一位名叫基勒斯的病人。他一直处于昏迷中,我们之间唯一的交流就是我握着他的手,跟他讲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其间,我跟随父母去地中  相似文献   

20.
一生的荣光     
我是77年走上教学岗位的,那时属公社文教局考试选拔聘用的代课教师。记得我接到聘任通知书时,外婆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孩子,我们家几代人都没有一个是当先生的,你是我们家族中的第一个先生。"听了外婆的话,我的光荣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刚走上教学岗位时,是在一所乡村"九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