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霞 《文教资料》2005,(24):119-12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2.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3.
李天泽 《四川教育》2001,(10):33-33
重视语言的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应引起重视。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的“积” 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同样强调多读多背,加强诵读。可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厚积才能薄发,根深叶才茂。  相似文献   

6.
积累语言知识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作文则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上的重要方式。平日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是作文教学事半功倍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语言积累性的作业 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就十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积累不仅仅是为了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打好语言基础,更是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设计一些加强语言积累的课外作业.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可见,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完成积累的目标?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积累和表达能力同步发展,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才能把自己的意思精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10.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唯有厚积薄发,习作时才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只有让学生注重平时生活素材、语言材料的积累,才能使其作文有骨有肉、生动有味。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也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传授语言学习的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古人云,堆土成丘,积沙成山。说的是,只有平时多阅读,博闻强记,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所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  相似文献   

12.
马其芬 《成才之路》2009,(33):I0009-I0009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中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 ,汉语自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 ,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 ,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 ,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 ,表达流畅 ,语言生动?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 ,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 ,学生学习课文 ,不靠教师架空分析 ,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 ,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 ,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聚沙成塔 ,才能博闻强记 ,厚积薄发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  相似文献   

14.
方晴 《政治课教学》2010,(11):19-20
语文,应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只有经过对语言广泛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灵活、自由运用的目的。而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古代的语文教学,历来本于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的方法,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诵读,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常态。  相似文献   

15.
方晴 《教学月刊》2010,(11):19-20
语文,应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只有经过对语言广泛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灵活、自由运用的目的。而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古代的语文教学,历来本于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的方法,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诵读,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常态。  相似文献   

16.
倪小颖 《广西教育》2007,(7A):65-65
古语云:“厚积而薄发”,意即有了丰富的积累以后才能有较强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课外阅读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广阔空间,是语言内化的强有力延伸。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便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所以,积累是建构语文的金砖,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今日砌上一尺,明日搭上一丈,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形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  相似文献   

19.
孟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是说学习需要积累,积累如同源头活水,只有储量丰富,才能源源不断,清清如许;只有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神。积累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如何积累呢?有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吴凤梅 《快乐阅读》2013,(10):35-35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读书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积淀语言的报刊、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外阅读要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而不是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或为了写作的生吞活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