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作为长征开始的标志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大量事实表明,黎平会议前的红军突围转移是“西征”而不是长征,“西征”和长征无论是在战略方向、实际领导还是在其评价和结果上都根本不同。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长征胜利的起点。因此,黎平会议才是红军长征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由此,红六军团开始进入没有根据地做依托的西征行动,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它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那种临危受命,勇于担责的忠诚意识;那种不言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那种爱群众,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并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川西北地区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红一、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川西北的懋功、甘孜地区胜利会师,这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道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军长征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红军长征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准备的,是“仓促转移”。80年代后,有一种观点认为红军长征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我认为红军对长征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 一、从思想准备上来看。党中央在广昌战役后对红军突围转移即有所考虑,但主要限于上层核心领导几个人,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处在保卫苏区与突围转移两者犹疑不决的状态之中,没有适时作出转变战略方针的决断。  相似文献   

5.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提法、说法妇孺皆知。查地图,从江西经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到陕北连一万华里都不到,又为什么叫两万五千里长征呢?原来,长征的主体并不仅仅指中央红军,它还包括方志敏、寻淮洲、粟裕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贺龙、任粥时、萧克、关向应等指挥的红二、六军团的西征;红四方面军的西征,程子华、吴焕先领导的红十五军的西征。其全部战斗历程总长约为两万五千华里。这样,长征从时间上看,按传统认识,便是三个阶段,而笔者认为还应有一个第四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左”倾路线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了困境,党中…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你若没读过《地球的红飘带》就难以体会长征的艰苦卓绝。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由赣经云贵川抵达陕北的过程,沿途险象环生,包括恶劣的环境,少数民族的误解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全书共七十五章,由四渡赤水、雪山草地和遵义会议等故事组成。除了再现历史记录,作家魏巍还在小说中塑造了金雨来、杜铁锤等普通革命者的形象。有人说长征是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其实更深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相似文献   

7.
工农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过去有同志认为;早在长征开始时,或在遵义会议前后,就确定红军去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向了,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大家知道,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党曾派出抗日先遣队作为长征的先导.1934年7月,党派寻淮洲,粟裕等同志率红七军团从中央根据地出发,到闽浙赣根据地与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组成红十军团,随即向皖南进军,准备在皖南一带创建根据地,开展抗日运动和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接着,同年8月,党派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准备在湘西会合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9.
说起第一位向世界介绍长征的西方人,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实,这一殊荣属于瑞士人勃沙特。作为一位亲自参加了长征的西方人,他还对红军的作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作用。一、红军扣留“西方间谍,”瑞士传教士“参加”长征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贵州作战时,碰上了几名外国传教士,其中就有瑞士人勃沙特夫妇。红军战士们误以为勃沙特是特务,遂将他们逮捕后,押着一起行军。正是这一小小的误会开始了勃沙特的传奇经历。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是一位出生在英国的瑞士传教士。第二天,红军弄清他们的身份后,就释放了外国传教…  相似文献   

10.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的静宁、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它宣告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彻底破产。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但是,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张国焘却没有看到即将到来的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涨的有利形势、继续推行右倾逃跑主义路线、借口宁夏战役计划、命令部分红军西渡黄河、进行西征、企图建立甘青宁新根据地、实现其蓄谋已久的“西北计划”,结果使西征红军在河西走廊地区几乎全军覆没。红军西征的失败、宣告了张国焘的“西北计划”彻底破产,党中央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逃跑主义的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2.
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诗则是歌颂完成二万五千里征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丽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越过万水千山。当红军来到陕北时,长征已胜利在望。作为长征的率领者,毛泽东同志此时此刻回顾经军走过的艰难曲折的路程,怎能不心潮澎湃?便欣然运笔用律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永恒的诗篇。长征的年代,长征历史的苦难,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是遥远而陌生的。教好这首诗,首先需要很好地把握教材。诗歌开头,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点明全诗的主题。一个"难"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远征虽"难",红军却"不怕"只等闲,热情地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三、四句写山。五岭重峦叠嶂,"逶迤"一词,写出山势蜿  相似文献   

13.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与国民党军的一次生死较量。红军强渡湘江后,在桂北地区分路突围,摆脱了敌军的追剿,冒着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老山界,继续长征。红军长征在桂北历时19天,各种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利用好湘江战役文物,是弘扬长征精神的需要,也是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的需要。必须深刻认识湘江战役在长征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掌握湘江战役文物的主要特点及价值,遵循国家文物保护法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努力使文物与长征路线及其相关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保护与利用的强大合力,争取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赣南出发,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创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神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形象地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红军鏖战于赣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红色的丰碑,孕育了彪炳史册的长征精神,滋润着一代代新人茁壮成长。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赣南这块红色的土地,是那样的神奇。红都瑞金有红军长征第一山——云石山,红军长征第…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们宁夏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一站,宁夏的六盘山是长征胜利前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现在,全国少先队员都在开展各种活动,争当"四好少年"。在我心目中,长征精神就是激励我争当"四好少年"的最大动力。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爷爷:"红军长征时没饭吃,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不吃巧克力呢?"对于许多我们的同龄人,长征已经成为很老很老的传奇故事。然而,随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并不是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长征的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斗争情况,多次改变原先打算,才最后定下来的。 1.到湘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时的计划是以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2.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在通往湘  相似文献   

17.
1931年宁都起义,使二十六路军数千名甘肃籍官兵集体参加了红军。从此,他们奋战在中央苏区,驰骋二万五千里,在故乡建政扩红,特别是征战河西、浴血祁连,在长征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甘肃籍红军战士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根据本文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从对话中领会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进而体会到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为突破重点,可采用“以读为本、感悟探究”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一、创设情境《倔强的小红军》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上课时,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影视片断。学生欣赏后谈所见所感,不知不觉中生成一…  相似文献   

19.
长征中长汀籍军医——共和国将军傅连暲、涂通今、叶青山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因陋就简、救死扶伤,保存红军有生力量;发挥中医药优势,探索中西医结合,培养红军医疗队伍;积极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方针,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体现了可贵的长征精神、红医精神。  相似文献   

20.
回顾红军长征苦难辉煌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生动写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路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带领广大红军将士战胜了一切穷凶极恶的敌人,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